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的现代派小说

(2006-10-16 22:31:28)
分类: 杂文评论
我喜欢的现代派小说   
                 
  一、从卡夫卡到普鲁斯特——回到个体和内心
                 
  从卡夫卡开始,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即回归人的内心世界。卡夫卡是一个在地洞和自我世界封闭的人,但是他的个体却折射了世界,成为现代文学的源头之一。
                 
  和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不同,象征主义在外界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寻找物与物,物与我之间的必然联系,文字之间仿佛有了魔力,意象和象征这样的东西可能更能被东方世界领悟,艾略特、里尔克这样的大师把现代主义推入了一个新境界。
                 
  在印象派绘画中,一切不再是机械地模仿和精确地刻画。线条不再重要,而是注重主观感受,画面是破碎和流动,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只有当下,只在即刻,是一种印象,用休漠提出的镜子哲学观点来验证,世界不过是怀疑的不可知的碎片。印象派文学远远没有绘画著名,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大师,但在音乐上影响较大。也许文字没有音乐、绘画更容易深入内心,容易被接受,文字的美或者太有限,太笨拙。
                 
  回忆的诗学,如同流水的日子,普鲁斯特所开创的领悟使人领略到回忆的美,也许只有过去是永恒的,因为人真实真正拥有的只有过去,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有研究表明中国文学的原型母题之一就是怀旧,另一个是思乡。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意识流大师之一的普鲁斯特似乎从来不关注外部的世界,他只是在一间小房子里回忆过去,他提供了一种新的写法,回忆的意识流。
                 
  二、福克纳和海明威——诗意的琐碎和冰山潜意识
                 
  同样是意识流,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美感。但是福克纳不同,记得在一个准备购买《百年孤独》的下午,我意外的发现了福克纳。第一段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买书一般只看开头和结尾。我觉得《喧哗与骚动》的开头甚至比马尔克斯那个著名的修改了几十次的开头还要好。我看过该书很多遍,和我一口气读完《百年孤独》不同的是,《喧哗与骚动》我至今没有完整的看完一遍。因为该书没有情节,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也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克纳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具有开创性。他把意识流深入到了一个无可复加的地步。我是看了苏童的绍介才读这本书的,苏童对他和博尔赫斯比较推崇。后来,我看到余华也比较推崇福克纳,当时是90年代,正是苏童、余华这些先锋作家登上文坛的时候。我至今没买过余华的书,因为我觉得他的作品福克纳的痕迹太重,当然余华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小说家,虽然我个人不喜欢阅读他的作品。
                 
  而《百年孤独》我至今只读过一遍,因为我在此之前已经读了很多莫言的作品,大家都知道,90年代的莫言是把马尔克斯中国化很好的一个作家。我小时侯读了过多莫言,反而对老马有些不感冒了。
  美国另一个现代作家海明威的书我读了一些,但是他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影响。他太简练,几乎你看不出什么,需要细读,他的语言只是表面的,很有力量,很难模仿。但是他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影响比福克纳深远。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杂志报纸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很简单,他是记者,新闻记者。现在的报纸杂志大概也都是他的新闻专业的同门们在主持。我从未从他的作品学习得到过什么。因为新闻肯定不是文学。就象当下流行的时评和鲁迅的杂文永远不能相比一样。
                 
  这也很简单,他和福克纳是两条路的人,迷恋福克纳的人不可能迷恋海明威。他们生前就形同陌路,互相攻击。
                 
  福克纳骨子里是一个诗人,他早年一直写诗,他喜欢象征主义诗歌,喜欢叶芝。他的小说拖沓烦琐冗长造成一种无以伦比的诗意和陌生意象美。他的语言是比诗歌更诗歌的隐喻形式,象征暗示到处都是。(中国的张爱玲和钱钟书也是最好的隐喻小说家,喜欢张、钱肯定不会喜欢沈从文、赵树理那类的乡土文学作家但可能会对乡土的孙犁和贾平凹感兴趣,因为孙贾是乡土的异类)而海明威是个记者,写新闻记实文字的,他把文章当电报写,用最少的字说最多的道理,把十分之九的意义隐藏在文字之下,如同冰山只露出一角。他是转喻的,现实的。
                 
  他后来写不出来东西,就把自己干掉了。
                 
  按照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说法,福克纳比海明威伟大。但事实上,在文学历史上,海明威影响比他大。今天我们看到《读者》、《意林》、《故事会》、《知音》这些畅销读物时,都可以发现海明威的影子和套路。
                 
  三、乔伊斯、萨特——哲学还是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