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笔记是什么?
邹剑川
城市笔记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从前笔者以为城市笔记是散文随笔,是偏叙事的生活随笔。但某次在湖北日报东湖社区我提出这个观点时,文友冯俊杰以为城市笔记是故事或者小说。
按照现在我的理解,冯先生的看法是对的。
如湖北的《楚天都市报.百姓故事》《武汉晨报。市民故事》都可以归结为城市笔记。而《武汉晚报.故事会》更多偏向于通俗故事。应该是《故事会》、《今古传奇故事版》这些杂志故事的微型化、简单化。
总的看以《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南方周末。百姓记事》为代表的和全国贯以市井、百姓、市民、记事、笔记版称城市笔记有一些共同点:1、贴近生活、关注民生、反映现实。2、展现小人物,小市民百态。3、语言直白、通俗化,修辞手法少,简练。4、多数有一个欧亨利的结尾,点睛之笔在尾巴上。5、篇幅短小,字数在500、700左右,甚至300、400。
笔者从前不关注也很少写城市笔记,因为认为不是文学。但后来在一个主要是笔记、故事、感悟、美文写手的投稿网站玩,耳闻目睹的都是文友的笔记发遍神州大地的消息,又笔者常打交道的一些副刊编辑甚至主编对城市笔记比较青睐,建议笔者关注和尝试此类体裁,笔者不由愕然,连传统文学文艺类副刊都好这口,都要搞这类文字,难道笔记魅力如此之大?
由于笔者认为城市笔记的源头应该在中国一本流行通俗杂志《故事会》上,老实讲,自小学四年级后,笔者从未看过此读物。现在重新拜读,用了3个月左右时间才进入状态,体会其特色。带着好奇研究的心理居然也读出了滋味。
通过阅读笔者发现城市笔记并不好写,首先是它结构简单,语言通俗,全靠内容取胜。文学修辞、哲学思潮、先锋观点、掉书袋子、意境氛围在此全然不起作用。更谈不上意象妙悟、风花雪月,要的就是直白通俗、大白话、大实话。再笔记要求有真实感、现实感要求真实可信,源于生活,取材生活,并不一定要高于生活。
通过和多名文友交流,一些文友提出了对城市笔记的看法和见解。
如师友张小失认为城市笔记就是生活加点糖醋,醋溜一下。
师友陶柏军认为城市笔记是取材生活,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师友李平认为城市笔记语言句式就是主-谓-宾。什么定状补都不要了。
这些笔者认为都是很好的观点。笔者自己体会城市笔记取材朋友、亲戚、熟人的口叙实录再加工和亲身经历的比较好发,取材报纸社会新闻真实事件的比较好发,带些讽刺不良风气有教化意义的好发。
目前笔者注意到《郑州晚报》、《法制晚报》、《北京娱乐信报》的城市笔记文字出现了搞笑幽默即段子化的倾向,只要求500字以下,每篇50元。没什么特别要求,只要求好笑。
看来报纸副刊的轻松化、休闲化、娱乐化、通俗化、短小化今后会进一步加强。如果有一天打开报纸都是100字、200、300字的小故事、小笑话、小幽默、小段子、小随笔,你千万不要诧异,因为现在有一种叫手机文学的东西出现了。
只是那时在报纸骗银子的同志不能说自己的东西是豆腐块了,统一要改称、臭干子、千张条。
2005年3月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