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特林堡的《父亲》赏析

(2008-11-15 08:58:29)
标签:

《父亲》

奶妈

自然主义

斯特林堡

分类: 粉墨春秋

《父亲》是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自然主义戏别。此剧发生在骑兵上尉的家中,上尉是一个严谨而兴趣广泛的人,他不仅对矿物学很有研究,而且在天体物理学方面也卓有成就。但是,生活在他身边的女人对他却多有不恭,尤其是他的妻子罗拉。他们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女儿伯塔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上尉希望伯塔将来能做一名教师,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自食其力;而罗拉则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画家,既能成名又能赚钱。罗拉显然是一个不肯轻易顺从的人,而且颇有心计的她开始在专注而耿直的上尉的心理下功夫。先是暗示上尉,伯塔可能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使上尉渐渐失去心态的平衡,并在他们随之而来的冲突中用台灯砸她;继而她又四处声张,说她丈夫精神不正常。人家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上尉。连上尉的女儿也站在母亲一边,不信任自己父亲了。医生建议给上尉穿上控制精神病人的紧身衣,一向深切关爱上尉的奶妈也自告奋勇地要诱使上尉穿上紧身衣。最后他们达到了目的,心力交瘁的上尉在奋力挣扎中死去,得意忘形的罗拉却情不自禁地呼喊:“我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

剧本深入剖析了一对夫妇之问的悲剧冲突。在二十年的结婚生活中,上尉和罗拉始终在互相折磨中痛苦地打发日子。作者笔下的这个家庭,可以看成是尔虞我诈的社会的缩影。在这里,同样存在着优胜劣败的搏斗,存在着弱肉强食的克争,正如剧中人物上尉所说:“强权即真理,一向如此!”。剧中出现的许多家庭琐事,诸如妻子向丈夫要家用钱,丈夫要查看妻子的账单,以及夫妻之问为女儿的教育问题而争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权”的问题,上尉与罗拉之问斗争,实为争夺家庭统治权的斗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斯特林堡在妇女问题上与易卜生截然不同的态度。易卜生是个女权主义者,他认为妇女在气质上、能力上和智力上都不亚于男子,因此,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地位。在他看来,男女之间的和谐与一致,才是真正美好的两性关系。然而斯特林堡却认为男女之间无论在生理构造还是心理结构、兴趣爱好方面都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家庭生活中始终存在着谁统治谁、谁支配谁的问题。所谓家庭和谐,只是建立在一方妥协与让步之上的。因此,两性之间的斗争是绝对的、永久的,和谐则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观点,导致了斯特林堡极其悲观的人生观。

斯特林堡早年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确信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苦斗。他借自己塑造的剧中人物之口说道:“受苦是赎罪,死是解放。”在婚姻问题上他是极端偏激的:他认为夫妻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权力冲突,他称之为“两性之战”,这种观点无疑是尼采妇女观的翻版。尼采就坚信,两性之间的战争状态是生活和婚姻的基本法则。加之他当时极为恶劣的婚姻状况,他甚至怀疑他的妻子阴谋串通身边的人们共同迫害他,使他陷人痛苦甚至精神崩溃的边缘,他的创造的才华却因此而发挥到极致,《父亲》便是这样一出信念和激情碰撞的产物,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斯特林堡内心深处的愤怒和忧伤,也可以感受到他天才创造才能的巨大震撼力。

在一般人眼里十分普通的夫妻争吵在斯特林堡的笔下却产生出你死我活的巨大悲剧性张力,让人瞠目结舌、感慨万端。上尉是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的典型男子汉,兴趣广泛。上尉是斯特林堡心目中理想的男性代表:家庭的中心,女人的依归、然而以他妻子罗拉为代表的女性们是决不甘心于从属地位的,她们会巧妙操控他们,并险恶地将罪名归落到他们的头上。罗拉早已不满上尉的各种科研活动。在她看来这是不务正业、浪费钱财、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举动;然而她并不直接与上尉发生交锋,而是在亲友和他们的家庭医生中间恶语中伤自己的丈夫,以便在“两性之战”中居于上风。男性在这方面显然不是女人的对手。上尉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研究,难以察觉并对付罗拉的诡计,而且他性情急躁、疏于盘算,这就使他在与罗拉的“搏斗”中处处居于下风,受制于人,最后被弄得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而不自知。另外,上尉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是驱使他渐入险境的原因之一:他太易于接受暗示,仿佛已被他妻子催眠,完全是被动地一步步地进入死亡之谷。该剧是一部绝佳的心理探索和表现之作。

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戏剧不同于左拉的“旧的自然主义”:他在运用这一艺术手法时更关注于人物的深层心理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理和环境的影响。上尉由开初的强者地位转而滑向弱者的境遇,终至在绝望中死去的过程,其实就是他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由强势转为弱势,由最初的信心十足到最后的疑惑无助。而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罗拉的当面暗示和背后操纵。上尉看似强大有力,其实心理优势极弱,在外在力量的诱导下逐渐放弃了自信,开始疑神疑鬼,最终被魔鬼攫取。奶妈其实看透了他:“阿尔道夫先生,你净把别人往坏处想,… … 这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信仰啊.事情就是这样。”然而一个中了魔的人是听不进善意的劝告的。他一定会一意孤行,直至死地。奶妈明白,对他们这种人唯一的拯救便是上帝的爱。她因此真诚地劝告上尉:“让您的心顺从上帝,您就会看到,他会使您爱人如己,自己也感到幸福。”而上尉对奶妈却反唇相讥:“奇怪的是当你满嘴讲的是上帝和仁爱的时候,你的声音却变得如此冷酷,你的目光如此可憎。”斯特林堡笔下的那些与魔鬼同行的人,都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傲慢与固执。罗拉显然也属于这一类人:强烈的占有欲使她难以真诚地去爱任何一个人。为了达到控制丈夫的目的,她可以不停地撒谎,最终损害的也包括她自己。

《父亲》中的这两个人物显然都是斯特林堡心目中某种意念的代表,因而不具有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性、多元性,以及性格变化的历程;斯特林堡关注的是两个意志的猛烈冲突,以及在这个冲突中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跌宕。矛盾冲突快速地向前进展,人物即刻进入交锋状态,孰优孰劣转眼一目了然;在观众的唏嘘间悲剧性结局已突现面前,令人震惊、令人难忘。现代主义戏剧的特点已初露端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