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汪导牙疼看陆飙“跳针”

标签:
探秘中国民间医海探秘导演汪清陆飙针灸 |
分类: 探秘中国民间医 |
http://s9/mw690/001k9dEyzy74tSJdsJW78&690
8月29日晚,在拍摄《扎跳》环节时,我发现陆飙大夫的针灸“扎跳”技术确实与众不同。因为我在13岁时下放农村就当过“赤脚医生”,运用过针灸。但是那时只知道“酸麻胀困”就是效果,直至认识陆飙前也不知什么叫“跳针”“扎跳”。29日晚拍摄《实操·扎跳》,让我看到了神奇的那一针针的“跳”,也想亲自试一下。两针下去+耳尖刺血=10分钟。一晚上过来至30日凌晨,我的牙龈真的完全止痛,眼部充血在前两天逐步好转的情况下,现在眼白已经有了85%。
请看视频:
http://v.qq.com/x/page/z0324yjdfb4.html
http://v.qq.com/x/page/z0324yjdfb4.html
导演汪清:为了找到”扎跳“的依据,我今日凌晨开始翻阅资料。还别说,真的找到700年前的古籍《标幽赋》上的记载。
《标幽赋》“针灸得气”选段(窦汉卿公元1295年)
原文: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白话文: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文中有一段形象化的语句:针灸——如鱼吞钩饵之浮沉。简直太形象了!因为我爱好钓鱼,深知”鱼吞钩饵“”沉浮“需要”软实力“——那就是鱼竿或者是银针,在你手上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你钓到一条活鱼时和鱼钩挂在水下的树根,手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鱼是动态的,有手感;而树干是僵硬的,没有手感。也就是说,鱼竿如同银针,你要有手感,鱼在吞饵时,才能够及时提竿钓上鱼来;你要是在扎针时,能够让针在病人的穴位上“扎跳”才能够得“气”,得了“气”才能够直达病灶。这是我的理解。
因为视频编辑和上传在美国不方便,只好先看一段《跳针》截图:
陆飙大夫在整个《针灸传承手法》视频教材中,展示了60%左右的基本操作手法。还有40%的绝活,要在《探秘·海外微课堂》上通过每周一次的“面对面”示范讲习。
在《陆氏针灸传承·视频》中还有如下内容(简介):
烧山火手法是一种合复式手法,结合三进一退,提插,呼吸,九六,迎随,开合等补法而成.可以使被施术者产生温热或施术局部皮肤温度上升的一种复合式针刺手法.
透天凉手法是正好采用与烧山火手法相反的操作步骤而成的,可以产生凉感或可以使局部施术部位皮肤温度下降的复合式针刺手法.
古人的描述
—温热手法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 “黄帝问曰: 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 “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金针赋>>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
—<<针灸大成>>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
烧山火手法的具体操作规程
—令患者鼻吸口呼,随其呼气进针至天部(即浅层),候得气至,右手拇指向前即顺时针方向捻转三或九次,然后重插轻提三或九次,再进针至人部(中层)后重复天部的操作规程,然后进针至地部(深层)再次重复天部操作规程,整个操作过程为一度,如果没有热感产生可以继续重复操作第二度乃至第三度,如果仍然没有热感就放弃。(略)
离穴不离经,曲池与手三里之间的大肠经上的点位;后溪和腕谷之间小肠经的点位,这两点更容易扎跳。——陆飚
透天凉手法的具体操作规程
—令患者鼻呼口吸,随其吸气不捻不转缓慢进真至地部(深层)(俗称偷针刺法),候得气至后右手拇指向后即逆时针捻转六次,然后重提轻插六次,操作完毕后提针至人部(中层)并重复地部的操作规程,然后提针至天部(浅层)再次重复地部的操作规程就会产生凉感,如果没有凉感产生就进行二度甚至三度的操作规程,如果仍然没有凉感产生就放弃。
《探秘》组拍摄陆飙纪录片和教学片的消息一经传播,已陆续接到很多希望报名参入《陆氏针灸传承班》的受众信息。互联网无国界,包括世界各地的同行和针灸爱好者也由此产生了兴趣。《探秘·海外微课堂》计划在9月下旬开始筹备报名工作,请静候。
目前的咨询方式是:加入13811505702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