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月的中山音乐堂有两场不容错过的古典盛事,著名古典乐评人刘雪枫建议你两场都去看。
一位是被誉为“魔鬼小提琴家”克莱默,一位是俄罗斯钢琴大师鲍里斯·贝尔曼。虽为同龄人,艺术水准也在伯仲之间,但在全球乐迷心目中,克莱默的知名度要远大于贝尔曼。但是,要记好了,是小贝尔曼而非大贝尔曼。大贝尔曼名拉扎尔,已于两年前仙逝,享年75岁,生前曾多次来中国演奏,名声如雷贯耳,远在克莱默之前。问题是前不久我就接连收到消息说贝尔曼“又”要来开音乐会了,有人甚至还多此一举地讲起他上次来北京的逸事,显然是把两个贝尔曼混淆了。不过名为鲍里斯的小贝尔曼在行内功夫也十分了得。他是公认得俄罗斯学派真传的钢琴大师,早年师从奥伯林,后来在美国深造,很快实现转型,成为诠释现当代音乐的重量级人物。也许他在钢琴教育界的声名要大于在演奏界,他在耶鲁大学举足轻重,桃李遍天下,个个身手不俗,光耀师门。
从聆听唱片角度来评价鲍里斯,他无疑是演奏斯克里亚宾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当代权威,他的琴声明亮、清澈、时髦、睿智,既有学究气,又重深度刻画,在风格提炼方面倾注全力。这次北京音乐会曲目不出所料地列有普罗科菲耶夫,而且是C大调奏鸣曲,可以现场见识该曲演奏的高级境界。
和克莱默一样,鲍里斯近年也与当代音乐结下不解深缘,不仅在西方不遗余力推广同胞德尼索夫和施尼特克的作品,还多次成功举行凯奇、利盖蒂、施托克豪森和贝利奥新作品的首演。在耶鲁大学听鲍里斯边演奏边讲解当代作品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可惜他这次来北京没有安排这样的曲目。不过,德彪西的《意象集》、《儿童乐园》、《版画集》的现场演奏可不是随便可以听到的,至少最近十年在国内的音乐厅内少见演奏全本。以鲍里斯·贝尔曼现当代音乐的造诣,他的德彪西同样值得期待,说不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至于海顿的C大调奏鸣曲,更是考较钢琴家底蕴修为和键盘控制力的梦魇般的作品,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最难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神秘的鲍里斯即将揭开面纱,而不神秘的克莱默则永远是顶级艺术的代名词。在欧洲听克莱默的音乐会可有多项选择,即便这次访华演出,竟然也有上海和北京的选择。表面看起来北京的演出阵容小于上海,等于在上海演奏维瓦尔第和皮亚佐拉《四季》的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只有四人造访北京。不过从欣赏音乐和克莱默的角度,我更推崇北京音乐会的曲目,这可以称得上十足十的克莱默黄金曲目,是只有在他的演绎下才可见真章的唯一版本。
与马勒和施尼特克有关的两首钢琴四重奏,小提琴一枝独秀,克莱默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中提琴美女乌拉·乌丽乔娜和钢琴帅哥安的列斯·兹拉贝斯目前在西方乐坛的人气越来越旺,难得他们仍紧随克莱默而不肯单飞,我今年夏天刚看过他们在奥地利菲拉赫合作的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的《空白》,而同样的节目我在2004年、2005年分别在萨尔茨堡和戛纳还看过两次,乌丽乔娜的进步可谓神速,现在已俨然大师风范。
我也可以这样说,越来越被重视和喜爱的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当今没有能够超过克莱默的演奏者,他在DG唱片公司的录音是不可替代的精彩演绎,为了这支曲子,全中国的小提琴家都应该在11月9日来中山音乐堂“朝圣”。
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在最近十余年诞生的每一个优秀演奏版本都有克莱默的参与,这是只有克莱默唱主角才能窥见音乐真相的作品,作为作曲家的晚辈,克莱默从未在致敬方面有所怠慢,我曾听过他整场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音乐会,深信缘分的神奇,悟性的宝贵。克莱默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一定有肖斯塔科维奇和施尼特克的成分,如果我这样说话不算扯得太远的话,我希望北京下次迎接克莱默的时候,能聆听他的施尼特克和阿沃·帕特。真正的“克莱默音乐王国”(Kremerland)其实指的是另外一场音乐会,同样在期盼之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