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都市会发声吗?北京的声音是什么?这些答案,你或许可以在一本《都市发声》的书里找到。
有几个艺术家,英国人给了他们一笔钱,让他们在去年和前年到中国来,搜集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大城市的声音。
这事儿本身听起来就很邪门,搜集北京声音?来的人也很邪门,声音艺术家?但结果今年出来了,一本书,两张CD。结果很不邪门,特别看过艺术家们的日记和想法以后,再附带听听CD里他们搜集来的最喜欢的北京声音,连胡同里听不惯流行歌曲的大爷都不得不承认,这些声音的确很招人喜欢。
招人喜欢的其实是这些声音后面,隐藏的城市性格和文化传统。这个到处搜集声音的奇怪项目,名字叫“都市发声”,他们不是孤僻的艺术家孤芳自赏项目,北京、重庆、广州、上海4个城市的近千名参与者提交了他们最喜欢的声音描述。经过艺术家、专家的评审,每个城市产生了数目不等的获奖者。
耳朵是可以闭起来的。你做一个实验,把自己放在最拥挤的上下班时间,挤上公车,然后把MP3塞进耳朵眼儿里,最后摊开书。你会发现其实什么声音都没了,事实上,我们听不见北京的声音。
人们在一段段熟悉声音的打动下,回忆起自己打枣的快乐、冬天里在风里呼啸的场景、傍晚归家在公车站时的场景等等。
但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在哪里?花钱找一堆人来搜集声音,然后把活动打上一个北京标签,就此结束了吗?这比较像奥组委的做法,One World One Dream,2008。
效果仅是如此的话,艺术家们这趟中国行就算白跑了。你如果还在公车上做实验,请闭上眼睛,稍微“聆听”一下北京的声音,你一定会发疯:发动机的马达声、刹车声、人们互相推攘时的叫喊声、公车里的卫星电视、报站声、MP3里传来的试图压住这些噪音的歌声……一下子全部在你的脑海里爆炸开来!在北京这座巨大的城市机器里,人们只是学会了不聆听,但事实上,除了空气污染、工作压力、食品安全以外,我们随时随地还在被城市噪音所威胁。
这可能是北京经济发展、现代化以来,发生的最不引人注目的城市问题之一。
“都市发声”最大的意义,恐怕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居然噪音是如此弥漫无孔不入。改变一个城市,除了它的建筑、气候、功能,还应该包括声音。
在欧洲,人们正在发起高姿态的动作,伦敦已经开始建设“美声城市”。当北京正在卡车声中、工地钻孔机的嚎叫声里向现代化冲刺的时候,我们只能想象伦敦市民站在国家艺术馆的阶梯上听见喷泉声音的感动。或者,听听“都市发声”里他们搜集来的“北京声音”:“您吃了吗?”、北京的风、刻字机、大枣落盆……你最喜欢的北京声音又是什么?
《都市发声》(附赠两盘CD),58元,世纪出版集团。颜峻、(英)路易斯·格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