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急速“发育”的大声展继2005年后第二次登陆北京,是各艺术领域的免费盛宴还是夹生饭?为此,“乐”特别邀请到了4位“局内人”和“局外人”,来谈谈他们对于大声展的一些看法。
从3个城市到4个城市,从9天到15天,从4个中国人包办到9位世界策展人联合策展,从100位参展艺术家到150位,无论从规模上还是素质上,2007年的大声展有点来势凶猛的意思。那本届大声展到底都有什么看头呢?除了有建筑,时装,产品,视觉,电影,声音,英国专题,日本专题外,本次展览还发展了一种叫做“咖喱秀”的外围展形式,咖哩秀就是家里秀,跟传统展览把观众集中到特定的展场不同,咖喱秀把主展场聚集起来的人群再疏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的不同的私人空间。使展览变成观众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管你喜欢什么,这里似乎都能找到你要的东西,但到底这个东西是好是坏呢,我们来听听四位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看法。
局内人:“大声展”让我欢喜让我优
马蒂(大声展参展艺术家,《after 17》杂志主编)
我还是不太赞同在shopping mall里做展览的这种方式,至少这次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基本上,我觉得大声展是一个可以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看到和参与的一个展览。这次展览选在商场里面,目的也是想做到让大多数人也可以看到。但是不知道真的喜欢艺术的人,会不会反感这种方式。比如我进去的时候就感觉不是很好,主要就是我看的时候很难找到展品在哪,太分散,而且商场里面的声音,气氛,很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我自己的作品,我看到的时候,整体感觉还好,但是细节上,可能刷墙壁的时候,油漆都滴到我的照片上了。
孟瑾+方二(FakeDesign创办人,设计师,艺术家)
大声展在我们的概念中,有它在大时代里具有的特殊意义。早在2005年,当我们工作室还在伦敦的时候,有朋友从国内带来第一次大声展的画册给我们看时,当时就觉得这个展览挺特别的:轻松,单纯,视觉丰富,国际化,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尤其是它发生在今天的中国,特别能感受他之所以叫“大声展“”的意义。今年的展览直接走入百货商场,这些安排和尝试已经足以让它从中国众多的展览活动中脱颖而出。虽然它所冒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艺术基金的支持,没有官方的支持,全靠商业实体的资助,这种结合已足以让挑剔的大众展开所谓“艺术和金钱”的永无答案的攻击。另外,商场作为艺术展览空间,作品面临着商业空间里大量现有物品的干扰。而今年的展览还有国外团体参与,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机构支持,无论是在经费的从容到作品的挑选,组织,制作,展示都是事先完成的,在展览期间整体引入,会引起现场展示的相互比较,国内的作品难免会显得有些仓促 。但是现在艺术活动空前繁荣的中国,艺术越来越走向分化,艺术市场的火爆将艺术推向昂贵的奢侈品概念。所以我们还是很支持像大声展这样的展览,需要更多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创意舞台。
局外人:“大声展”与点子公司
姜长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
“大声展”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就是好玩,当然好玩有很多种,这个展览是那种专业的好玩,就展览形式和运作方式来说它颇具新意。欧宁作为一个身份多元的文化运作人,他的“Get It Louder”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系统运作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个展览而已。把展览开到大型购物场所蛮有意思,但是如何把本来就具有产品或者创意博览会倾向的这样一个多元素组合梳理串联的整体又不牵强这个是要很好的注意的地方。文章可以用思维逻辑和写作技巧在一定的篇幅里面打理的明白,展览面临的可是不同层次的空间整合力和辨识能力的观众,声音发出来不能只是各自的回音,而没有变成整合的声部,这是我对这个展览最大的疑虑。
苏非舒(先锋诗人,艺术家,策展人)
我们不希望大声展搞出的是点子艺术、小聪明艺术。这算不算是一种提醒呢。
2007第二届大声展,SOHO尚都,8月16日-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