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不水,马不龙

(2007-08-30 12:20:42)

“三轮!”出门的人用手一拦,随时可以截到一辆能将自己载往目的地的三轮车。行在大街上的三轮车夫听到喊声之后,立刻紧蹬几步把车停到客人面前,就像现在的出租车一样。这是1978年左右北京街头的风景,四处歇脚的三轮车夫随处可见,那时候市场经济刚刚开放,大人可以做点小生意了,没有本钱的很多人就蹬起了三轮。它们与如今在后海专门招揽游客、满身招摇着中国符号的“豪华”三轮不同,没有出租车的竞争,三轮车就是街头最朴素最灵活的交通工具。

如果上溯到建国初期,那时的街头景象则更可以形容为“车不水马不龙”。1949年解放军解放北平时,北京只有61辆公共汽车,公交线路也不过4条,稍微多一点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了的有轨电车,共有103辆,跑7条线。人们那时将有轨电车叫“当当车”,大家出门都喜欢坐这种“当当车”,一是因为它比较宽敞,再就是票价便宜,同样的距离,汽车票得四分钱,而“当当车”只需两分钱。当时的公共汽车不仅个头小,而且比较陈旧,开关车门都是售票员用手来搬动,直到三四年以后,才有自动开关门的公共汽车出现。

1956年,北京街头出现了车顶上有两根“大辫子”的天蓝色无轨电车。看惯了红色公共汽车的北京人,突然看到天蓝色的无轨电车,顿觉眼前一亮。无轨电车走在街上,也成了京城一道流动的风景。小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从没有坐过的蓝色电车,本来可以步行着去的地方,为了体验一下坐无轨电车的滋味,大家也会特意乘上电车去,好在那时的车票便宜,4站车票价是4分钱。接着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顶着灰色的大气包在街上跑的公交车,那是由于当年石油短缺,公交公司不得不采取的一项措施。现在我们有了双层BUS、空调车、出租、地铁、城铁、电动摩托……越来越丰富的出行工具后,却开始怀念当初“车不水马不龙”时候,北京清冷的街头景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