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栏 Regulars |
大概两个月前,我的咖啡馆正式开门营业。家人和朋友很是不解,一个劲儿地问我为什么要开咖啡馆。老实说,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从商业的角度来讲,投资到任何公司,甚至中国股市,都比一家小咖啡馆赚钱。但在我脑海中,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馆的念头始终挥之不去,为的是那份浪漫,而不是为了钱。为什么现在开?原因之一是受中国当前的“Just do it”精神的感染。眼见这么多人纷纷跳下商海,有的甚至是自己完全没有经验的行业,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太让我感动了。更让人动心的是,不少人居然还成功了!大家都能办到的事,我为什么不能?除了经常光顾各种咖啡馆,有点自己的想法外,我对这一行一窍不通。不过,我想这也不能成为打退堂鼓的理由。找个内行人做搭档不就成啦?如果在维也纳,这可能行不通。欧洲人都有开咖啡馆的念头,他们会一起讨论一下,几个钟头,几天,甚至几个礼拜,讨论完就算了。真正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在中国就不一样。离题了,接着说我们的咖啡馆:我决定开咖啡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维也纳的生活体验。在咖啡馆里点一杯咖啡,然后坐着发呆或者看杂志,这是维也纳人生活的一部分。那里的咖啡馆是一种半公共场所,又像是自家客厅的延伸。侍者认识每一位顾客,从来没有人催你快点喝完走人。饮品以咖啡为主,也有一些普通饮料、酒和啤酒,小食都是最常见的,价钱也公道。奥地利人从中学就开始接受这种熏陶。别不信,你在上课的钟点去咖啡馆瞧瞧,有不少学生在这里看报或者讨论最新的流行文化。到了大学,咖啡馆成了温习功课、写论文的场所。许多有名的博士论文就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咖啡馆文学”,就是百分之百在咖啡馆里写作的文学。工作以后,咖啡馆成了见客户谈生意的地方。有些政客的政策灵感也是在这里找到的,维也纳最有名的咖啡馆之一就在议会旁边。
搬到北京以后,我很怀念这种咖啡馆。美国式的连锁咖啡店虽然在北京火得很,但不能成为我满意的替代品。既然这样,干吗不自己开一家?我对自己说,最后也付诸行动了。对了,我在北京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咖啡不只是咖啡。你点哪种咖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你个人的一些情况。点对咖啡,其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你在参加面试,千万不要点macchiato。男性读者第一次约会时,也请记住不要点云呢拿。接受咖啡文化没几年,中国已经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咖啡形象体系。比如像espresso:大多数女性顾客认为espresso是男人的咖啡。喝espresso的,应该是那些住漂亮公寓、既酷又有男人味又性感的单身雅皮士。他在工作时创意不断,休闲时开运动跑车。对了,与espresso相配的车是保时捷。他还喜欢探险,宁愿一个人到南美旅游,也不会跟着导游去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是,不管做什么事,他都充满激情。那么,最衬酷女的是那种咖啡呢?当然是cappuccino。据男孩们讲——也许是受《欲望都市》的影响——cappuccino是最酷的选择。Cappuccino女郎年轻,充满活力,有教养,有品位,懂得享乐,又会保护自己。她们有高级健身房的会员卡,而且不害怕尝试新事物,比如瑜伽。这群女孩时髦,视购物为人生最大乐趣,而且购物的地点是在巴黎和纽约。在北京,她们的倩影只会出现在最新潮、最时尚的餐厅酒吧。
对于比较少见的咖啡品种,比如macchiato和特殊口味咖啡,大家似乎都持怀疑观望态度。如果一个男孩在约会时点云呢拿口味的咖啡,他的约会对象多半会觉得很好笑,虽然她也会觉得这个男孩想法新奇,而且很浪漫。不过,在商务场合和面试中,你最好还是收敛一下自己的好奇心。我的一位朋友是某大型外企的人力资源主管,据他说:“面试时点macchiato不仅仅是奇怪的问题,而且会对你的形象有损。没办法,它就是非常不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