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潭实验区,下一个深圳?

(2009-09-07 19:24:27)
标签:

平潭

海峡大桥

环岛公路

跨海大桥

渡轮

试验区

深圳

旅游

分类: 海西新闻

 

日渐明朗的利好政策使得平潭顺理成章地成为今夏最炙手可热的焦点;平潭综合实验区,赋予这个海西大岛崛起更深刻的内涵
    

http://www.hdzxw.com/epaper/20090907/16/image/pic_41.jpg

▲渡轮边就是建设中的平潭跨海大桥明年底随着大桥的建成通车渡轮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http://www.hdzxw.com/epaper/20090907/16/image/pic_35.jpg

▲平潭海峡大桥在火热建设中,赋予平潭大开发更大的想象空间
    

http://www.hdzxw.com/epaper/20090907/16/image/pic_42.jpg

▲海西意见出台后,平潭广受各界关注,房价不断飙升
    
    [开篇语]
    
     如果说《改革先锋》展现了福建人敢为先锋、爱拼敢赢的精神,那么,在这片热土上,注定要演绎更多精彩的故事———2004年1月,福建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五年后的5月,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消息正式发布。海西,从此挺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前沿。
     这一刻,我们梦想了五年,拼搏了五年;日前,福建省委第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相关《实施意见》,蓝图已定,可以预见,充满梦想和机遇的海西大地将有怎样的前景———平潭跨海大桥将给一个海岛带来巨变;高速铁路将打通东南沿海的经络;一系列新政策将让闽台经济更为融合。一个个奇迹,将伴随海西的腾飞,展现在这片东南热土上。
     继《60年,从海防前线到海西腾飞》之《改革先锋》系列报道之后,今起,第三篇章《海西腾飞》将陆续推出,让我们把眼光聚集在海西的一系列新起点上,共同领略60年的传奇与美好前景。
    
    N本报记者薛辉肖春道文/图
    
    [核心提示]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海西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呼之欲出。
     《意见》指出,进一步探索在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探索进行两岸区域合作试点。福建省委第六次全会日前审议通过的相关《实施意见》,将该区域明确为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
    
     8月10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在台正式发布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实施更加灵活便利的政策,方便台湾商品进出和两岸人员往来。
     平潭,福建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面积相当于厦门、香港本岛的2倍;在地理上,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也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这座在1978年最早被批准设立台轮停泊点和建立台胞接待站的海岛,在海西战略获得国务院正式公布的短短一周内,就迎来了3批前来考察投资的台胞。
     日渐明朗的利好政策使得平潭顺理成章地成为今夏最炙手可热的焦点,而平潭综合实验区,也赋予了这个海西大岛崛起更深刻的内涵。
    
    轮渡边在建的跨海大桥
    
     驱车抵达平潭轮渡口,多数司机会选择将车停在路边,吃块海蛎饼,或是悠闲地抽根烟,等待渡轮的到来。不远处,平潭海峡大桥还在紧张的施工中。
     “等桥建好了,听说三五分钟就能出岛了……”街边卖光饼的郑依姆说,听说大桥再过一年半就能通车了,她心情复杂,高兴的是出岛不必再候轮渡,难过的是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营生就要终结了。她的母亲已七十八岁高龄,一辈子呆在岛上不曾远行,而这样的老妇在平潭并不少。
     尽管自古平潭人便“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然而交通制约、基建落后使得这座岛依然显得有些落寞。从最早的乘坐三五人的小舢板,到木制帆船,铁壳船,再到如今的渡滚轮,人们出岛依然靠渡轮。等船,再经过半个小时的渡船时间,终于登岛。
    
    几十年前出岛要花两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座海岛,我们辗转找到几位见证平潭历史的老人。他们为我们粗粗描绘了这座岛的记忆。
     林文敏,75岁,平潭北厝镇美楼村人。他说,村里人除了一些到南洋、印尼及台湾打工的,世代都以打鱼、种地为生,村子虽然叫“美楼”,其实整村只有一栋还算气派的华侨的旧房子。小时候为了跟在福清教书的爸爸去读书,每次都要从美楼村步行四五十里路到苏澳渡口,然后过一夜,第二天一早跑到渡口看天气等渡船。上船后的时间基本都是在颠簸中度过的,不少人晕船呕吐。这样晕头转向地到了长乐松下,还要再继续转船赶往福清吉兆岛。
     老人说,尽管出岛不易,但孩提时代乘船的记忆并不怎么美好,两天的时间实在太漫长了!在一位年过八旬、给平潭拍了半个世纪照片的摄影爱好者陈菊生的指引下,我们到了南街。老人告诉我们,这条仅5米宽、不足200米长的青石板街,曾是平潭最繁华的商业街。
     而今占地近8000平方米的1988年开业的海坛商业街已经取而代之。
     “长期的备战状态,使平潭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得封闭起来,这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工厂、像样的商业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陈菊生说。
    
    平潭神话未来可期
    
     平潭开发的消息使得海内外商界早早嗅到此间蕴藏的巨大商机,考察中国第五大海岛的动作都已悄然展开。虽然慕名而来的企业与客商在登岛前,仍需搭乘半个小时的渡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未来海岛巨变的信心。
     据悉,不少来自各地的企业想要在平潭商业分得一杯羹,设计大腕台湾中兴工程公司高层也低调考察当地。福州副市长梁建勇今年5月在“海交会”上透露,台湾居民社区和工业园区都有望在平潭岛上规划建设。
     不少人猜测,平潭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二个深圳。“有了政策,平潭会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平潭县县志主编吴金泰用“最好的时期”来定义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深圳不也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来的吗?远有深圳奇迹,未来希望平潭能够创下海坛神话!岛内经济发展和基建相对落后,与深圳开发初期相似,更便于建设规划,具备了后发优势。”老吴说,除了区位优势,平潭从清朝开始就与台湾有了密切的商贸往来。1978年,澳前镇成为大陆最早的台湾船只停泊站和台胞接待站。上世纪80年代,平潭的对台贸易也颇为红火。“有了这些基础和优厚的政策,平潭的发展慢不了!”
    
    短短两个月房价涨了快一倍
    
     老吴指着窗外的高楼告诉我们,平潭的房价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短短两个月内从每平方米3000元涨到5000多元。号称当地最贵的中海华侨城,面海公寓均价卖到了5200元/m2,其中较高的楼层则高达5900元/m2,尽管如此,楼盘推出后高层户型仍很快售罄。
     “过去平潭落后,因为这里是海防的最前沿,没有大的投入。比照深圳,深圳靠什么?靠的是政策。平潭好比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很多地方,平潭和深圳相似。我们都在等待政策和实验区规划的最终公布。”
    
    先行,先行!基础设施先行
    
     “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将会是今后几年城市拓展的重点。”平潭县发改委相关人士透露,平潭海峡大桥将确保在2011年春节前通车,届时出岛只需要三五分钟的时间。目前渔溪至平潭高速路正在建设,长乐古槐至平潭高速公路也已经在做前期工作,届时福州市区到平潭车程将缩短一半。另外,目前平潭县正在做环岛公路规划设计工作,力争明年动建的环岛公路全长120多公里,总投资18.62亿元。
     据了解,筹建的平潭环岛公路将沿海坛岛近海岸线走向,沿途经8镇32村,建成后与岛内现有农村公路构成快速运输网络,并与平潭海峡大桥相连。环岛公路可全览海坛岛四面海上景观,沿线穿越坛南湾沙滩、长江澳风电场、十里林海等一批独具海岛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该项目建成后,将在环岛公路沿线内侧预留宽1公里约20多万亩土地储备开发商住项目,拉动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和对台贸易业。
     有关部门透露,平潭还将加快筹建两个对台直航码头:澳前镇少雄山2万吨级快捷客运直航码头和姜山10万吨级邮轮和客货滚装码头。
    
    □记者手记
    
     平潭县不富但在外的平潭人能成事
    
     在平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平潭人扬帆远行的史迹,窥见他们开山辟水的壮举,但海岛却依然要面对地扼要冲却落后的尴尬。
     “平潭人不怕吃苦,怕穷!”采访中,不少平潭人这样说。为了告别贫困,生在海边的平潭人能折腾,不远万里到国外打工,四海为家打隧道。如今,终于盼到平潭要建实验区的消息,不少平潭人言语中流露出扬眉吐气的得意。
     采访中,吴金泰老人告诉我们,虽然平潭县不富,但不少在外漂泊的平潭人能成事,因为平潭人性格中的坚韧。平潭人虽漂泊,但骨子里却都是恋家的。他说,当年建设海峡大桥,需要投入近12亿资金,工程之浩大,任务之艰巨,在平潭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平潭人并没有放弃,这座桥的建设牵动了平潭40万人民和广大在外乡亲乡贤的心。不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岛的阿婆将终生积蓄拿了出来。
     “平潭人打隧道、运输业出名,但之前并没有真的为海岛带来多少财税。希望建立实验区,真的能让平潭人自己也回归。”吴金泰说。多年来,平潭海运业经历了从木帆船到钢质船,从小吨位到大吨位,从经营沿海航线到港澳台、近洋和远洋航线的发展历程,但受服务环境等因素影响,平潭绝大多数运输船外移至江苏、上海等地落户,真正回归在平潭的,不足3%。
     记者在平潭采访时,遇上在江苏注册有一家运输企业的林超明,他和哥哥回来为老父亲祝寿,听说平潭大桥再过一年多就通车了,平潭还要建实验区,兄弟俩寻思着要不要把企业“移”回家乡来。林超明说,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平潭,祖祖辈辈捕鱼为生,如果能回来,心里就踏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