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孩子内向一些吗?


标签:
育儿 |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但是我是很想问的。
1
你愿意孩子内向一些吗?
很多妈妈是不愿意的。走到街上,遇到你的熟人,你会情不自禁的想让孩子去问好,叫叔叔叫阿姨,保持礼貌,可是孩子就是不开口。他不想跟他们说话。通常的孩子会很无辜,〝什么话都不讲啊”,或者说“你怎么没有礼貌啊?〞。
我猜呀,孩子心里面肯定是一片茫然:“我只是不想说话,我招谁惹谁了?你没看到吗,我已经用眼神看他了?我的眼神很和善的呀,怎么会说我没打招呼呢?哎,都是成人,情商太低了呀,连我的肢体语言都看不懂。
……
我们,都注重表达。这当然没错呀,可惜的是,我们以为只有从嘴里面说出话来,才叫表达。但实际上肯定不是的,沉默也是一种表达,尤其是肢体语言,更是一种表达。有一种表演叫做肢体默剧,很多人看不懂,那看不懂就看不懂,但你不能说就一定是别人表达上问题,也有可能是你理解上的问题。
对孩子也是,因为我们只听得懂,我们感受不到,所以我们只能催着孩子说,你说呀,你说呀,你说呀。孩子也很无语,只能给你100个鄙视。但是可惜的是孩子本身的能力很弱,辩解能力很弱,保护这个表达权利的能力也很弱。所以,那些只能听得懂,却看不懂、感受不到孩子肢体表达的妈妈们,产生产生了无限的焦虑。
当然我不是谴责什么,也没有谴责的必要。只是提醒大家换个思路理解孩子。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有很多小孩子喜欢材料,工作结束以后希望带一点点回去,一个小碗、一个小勺子,或一些好看的花布。因为这个要经过我同意,所以他们只能拿着那些小材料走到我面前。喜欢用语言表达的,那很自然就说清楚了,不喜欢用语言表达的,怎么办呢?他们就拿着材料在我面前晃一晃,或者站在我面前,久久不离开,又或者用眼神一直看着我,在我面前静静地站着。有的妈妈会催促一下,也是担心孩子不会表达。他们说:“你跟龚老师说呀,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告诉龚老师!”
对那些平常喜欢与人交流的孩子,我是需要他明确表达出他的意思的。但对于平常不喜欢用嘴巴说出来的孩子,我就直接告诉他“你想带走就带走呗”。因为孩子其实已经用肢体语言,表情和动作向我传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出来,那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的情商太低了,感受能力太弱了。
因为感受不到孩子这种表达方式,在大多数人心目当中,内向就变成一种不合理的状态,是我们需要摆脱的状态。
事实上是,如果孩子从内向开始变成外向,不仅仅会造成你自己生活的一个大麻烦,也会摧毁了孩子整个童年成长的积累。
在整个早期教育的机构当中,或者系统当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这个特点是——高回应,就是他强调你必须要说,不停的跟老师互动,表示你懂了、你清楚了,或者表示你很认真很积极。越是强调说,越是强调互动,孩子的声音就越大。大部分时候孩子已经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在吼叫,为的是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因为它代表着,孩子对自我的认同将来自于外部知识和他人的认可。
这些类似的情况不断发生,所以孩子就开始情感转移,性格从内向,变成外向。
2
从内向到外向,是孩子从自我成长到自我疏离的转变
什么叫内向?内向,不仅仅是不喜欢讲话,沉默寡言。内向的意思是,他的所有心思都向着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身的身上。
其实从古到今的教育理念当中,安静,都是个人的最高品质。我们经常说,反思反思。反思,其实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式,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行为、思考的轨迹。只不过又出来一个“闭门思过〞的成语,让我们把“闭门”与“思过〞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静默”被我们现在的父母看作一种惩罚,或者孩子的“静默”被看做是一种不理会,冷淡,甚至不礼貌。但静默,也可能是某种解放。不需要去讨好某人某事,不需要表现,不需要扮演某个人。只要放松就可以了。
当老师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相处的时候,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独处的机会,所谓的反思,只不过是让你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过于浮躁了,自己的心已经乱了。
所以呀,不管是孩子也好,成人也好,保持本心的方法,实际上内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一个内向的孩子和一个外向的孩子处在同一个环境当中。内心深处收获最大的,几乎可以肯定就是内向的孩子。
打个比方,比如说在一片小树林里面,有一只漂亮的树枝,一朵美丽的花,一个叶子。当内向的孩子发现到这个美丽,他心里很感动,然后静静的站在面前,所有的关于这个美丽的内涵,一点一点的呈现在孩子的眼前和心里。他可能一直站了五分钟十分钟,身体一动不动然后嫣然一笑,嘴角翘一翘,心里就充满了满足。这种感动就留在了心里。可是当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他只是一刹那的惊叹:“哇,好漂亮”,然后他可能捡起这个树枝,摘下这朵花,拿上这个叶子,去寻找周围的人分享:“你看你看,好漂亮啊”。这个时候他内心原有的感动,开始向外流淌,开始从心里面漏出去,一点一点的流逝。
随着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内向的孩子内心里面就积攒了很多的感动,很多的力量,发现了事物的很多奥秘。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呢,他的感动一直在流失,他的力量一直在漏出去。而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分享的习惯。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内向的孩子不断的积累,努力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外向的孩子不断在遗漏,拼命的在消耗。同样的一个小时,同样的一枝花,内向的孩子可能一个小时都在观察、了解、体会这朵花,认识这一朵花。而外向的孩子,同样的一个小时,同样的一朵花,他可能花十分钟看这朵花,十分钟在看别人观察花,十分钟在想着自己怎么去说,剩下的时间则想着再去找其他的什么东西看。所以向内的孩子,保持内在安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积累、了解、体会自己、这个世界上。
我们都知道,内向的孩子,很少会干扰环境,很少会打扰到别人。他们对环境的捕捉很敏锐,而且体会他人的情绪很准。主动配合的欲望和能力都很强。我们生活当中也应该能够发现,不管在任何场合,真正会照顾人的,通常都偏内向,因为,他们能够敏锐的觉察到跟他相处的人的情绪状态、身体状态和需求。
当孩子从内向的安稳变为外向的分享、交流之后,孩子的心变了。他们不再看到自己,而是开始像探照灯一样不断的寻找外部世界。内向其实也就是向内,而外向也就是向外的意思,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成长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
向内是指向与自己相处,认识自己。向外是指向与自己远离,我称之为自我疏离。
3
孩子彻底的外向,可能意味着情感彻底的被架空。
显外向的孩子喜欢交流分享,交流和分享需要有对象,这个对象肯定就是人,因为没有哪个孩子会对着一张桌子去交流分享,那么问题来了,有什么样的人,随时随地等待着这些外向的孩子去分享呢?
很显然,就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父母。然后父母就得忍受他一天24小时当中,十个小时在你耳边不断的说着毫无意义的话语。你得忍受你正在聚精会神工作的时候,不断的被他打断。他随时随地拉着你说“看看我的xxx”,“妈妈,你看XXX”,他走路的时候说路,吃饭的时候讲饭,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没有看见,想说的就自己编着话说。怎之,父母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疲于应付与他的互动。最关键的是,这并不是他成长的需要,而是他的焦虑导致缓解焦虑的行为。
他的这个焦虑恰恰是从内向转为外向开始产生的。一点一点的转变,一点一点的变得彻底一点一点的跟自己远离。
因为从一开始他开始逐渐表现得外向的时候,意味着他的情感一直被转移了,没有再沟通,没有再去整理,没有再去表达出来。而情感这个东西,恰恰不断的驱使他做出一些不断寻求沟通的行为。所以孩子不断的找你说话,但是当他来找你说话的时候,他并不清楚他其实想要交流的是情感上的需要。所以每次都无法把这个情感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每次都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所以每次每次都去找你,每次每次都失望而归,然后循环再循环。
所以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或者我们称之为“熊”孩子的那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外向的。而我并不认为仅仪是他们的行为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上的空白、心理上缺乏的依赖、自我内心真正的安定,导致他们行为上的不自控。
4
内向不是压抑
内向的孩子,不太喜欢讲话。或者说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说废话。但不是说他们不会说话,或者不知道表达意思。有很多的父母,把内向跟压抑等同起来,这就造成很多误解。
内向是情绪安稳的,坦然的、放松的、沉静的、平和的警觉的。压抑不同,压抑,虽然也不说话,但常常伴随着恐惧、紧张、退缩。
有一部分父母的误会就在于,他们认为孩子的压抑是一种内向,所以拼命的想通过与人互动来消除这种不说话的状态。但是对于压抑的孩子,迫使他通过语言不断去表达自己来脱离这种状态是不可能的,反而只能够加剧他的紧张,退缩和惶恐。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让他情绪回到内向的平和安定当中,而不是把它更过快的推向跟自己远离的那个外向表达。
5
外向不是错误
到这里大家看到的都是我一直对外向的排斥,好像外向就是一种不得了的错误。其实不是,外向,只是一种呈现的状态,而我一直在说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呈现内向的状态,对自我成长是最有利的,外向表达其实它只是一种释放。对孩子来讲成长主要是积累、吸收。至于拿到社会上去使用,把这些积累放到大众面前的时候,那是当他接管成人世界的时候,把自己所积累的资源拿出来展示、使用的时候,那么外向,就是一种资源的使用途径和沟通方法。
要想让孩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更深的经验,更好的体会,建议大家,把孩子带得内向一些,向内一些,不要执着于看到孩子的快乐可爱,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深深的喜悦和满足,我们更多的要看到孩子投入在生活当中,充满喜悦,获得满足,更深的理解自己。外向部分,向外部分的快乐,当作一种生活的调剂,一种短暂的交流和分享,当做音乐中的休止符,在疲惫的时候,休息一下,放松一下,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外向是沟通的,而内向是积累的。孩子们成长的重点在于不断的累积,吸收,修正。
我非常愿意孩子稍微内向一些。让他们把真正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通过与花、草、树、木、人的互动,了解自己的强与弱,劣势与优势。了解自己的行为,体会自己的感受。清晰自己的界限。所有的这些互动,不为炫耀,只为积累、整理、融合,最后变成自身身体内所拥有的资源,等到自己开始承担责任,变成成人,接管这个世界的时候,成为自身强大的支撑。
龚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