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歌声魅影 |
简介:
女人自孩童起便对作家一见钟情,然后情根深种。已经长成婷婷少女的她刻意制造出了别后的相逢,接着她怀中孕育了他的骨血,而他却已经把她遗忘,于是她独自离开,抚养这个孩子,而清纯少女亦变成了辗转在不同怀抱里的交际花。在一个花天酒地的场合里,二人复又重缝,再续前(于她是缘,于他是什么?搞不懂),可是他仍旧是记不起她,把她当作是一般的欢场女子那样看待。
直到临死,她才给他写了一封信,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道出。
评论:
角色篇
说什么好呢,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出戏,如果她想要向我们验证,她不是花瓶,那对于她的才华,作为观众的我,是早就领略到了的,某期的艺术人生里,她即席挥毫,毛笔字写的相当不错。可是对于这出戏,我真的不知道她想要述说什么,我甚至觉得,这不太象一出戏,太多的旁白,那些喧宾夺主甚至毫无感情色彩的旁白,把这出戏的电影味道,一再削减。
而姜文所扮演的花花公子,因了他的粗旷,纵使想要借助眼镜沾染上一丝文雅气质,还是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红高梁》,《有话好好说》,《北京人在纽约》等等影片里的他或他。他或许可以演好一个爱国的农民,他或许可以演好街头愤青,或许可以演一个拨扈的爆发户,因了他在所有影片里给我的鲁男子印象,因此无论如何,他的形象气质和一个作家,和一个温情脉脉的花花公子,是相去甚远的。
这么样一个人,真枉人家爱了他一辈子。特别是女人把他当神似的,膜拜了一生。
而对于徐静蕾的交际花扮相,我亦不敢苟同。以我浅薄的鉴赏力,一个好演员,应该是能够演啥象啥。我想成年后的角色要是换了舒祺来演一定会更好,她的风尘有种揉合了钎弱和天真的美。而徐静蕾的形象永远是文艺女青年。因此她所扮演的交际花,我总觉得欠缺一些说服力。
不过对于童年女主角的扮演者林园,倒是应该一赞,真实,可信的表演,把少女的青涩,纯真自卑和自尊演绎的很到位。当然还有演管家的孙飞虎,在剧末里,虽然只有一声“小姐”的台词,可是他混杂了爱怜的眼神,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此时女主角心中的凄然。
主题篇
一路看下来,我都不是很明白女人为了什么就这么样的,爱了这个男人一辈子。徐导是想跟我们讲一个暗恋的故事吗?似乎不象,在我看过的暗恋故事中,把暗恋的情绪描写到极致的首推《情书》,既然是暗恋,那就应该把暗恋进行到底,并且长久的隔海相忘,永远不要触及。可是她到底是不甘心的,于是她一次次听从他的召唤,于是有了那个短暂的小生命。
在别处看到,徐导是想要表达那样一种爱:“我的爱于你无关。”这是歌德的一句诗。并且,徐导想要歌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爱。可是一路看下来,以我的理解能力,仍旧是把它看成了一出爱情的悲剧,当看这出片子的时候,老公刚好从身边经过,问:“换了你是女主角怎么样?”我说要么我就让那些暗恋的情绪自生自灭,要么问个明明白白,爱就爱,不爱拉倒,反正,不爱我的我不爱就是。何苦花上一生的时间,去苦苦追忆?
摄影篇
本片的摄影是赫赫有名的台湾摄影师李屏宾,他在处理场景转换的时候,象是舞台剧般,掀起一角幕布,从沉静到喧闹,从低沉的色调到明亮的场景,有出人意料之美,镜头转换层次分明,却又毫不突兀。那些自然而然的过渡恰如行云流水,把影片的清,寂,静描绘的恰如其分。不愧为大师之作。若不是他,我想这部片子会相当乏味。
原著篇
其实很早我就有这本书了,是某年暑假,尚在读大学的妹妹带回来的,翻了翻,因为这种文风我也向来不大爱看,所以一直尘封在书架上,这回翻了出来,感觉原著比电影好看。
而我也只能说,俗话说魔由心生,而爱情也许亦如此,魔有千百万种色相,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当然,也可以左右爱情。有的人是可以为了所谓爱情,放逐一生的。不管于我等俗人眼里,这样的情感,是值得不值得。唉,算了,关灯睡觉去,继续明天我们世俗中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吧。
再鲜美的玫瑰,都总会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