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客家之行④——宁化仅存的土楼

(2007-04-23 19:41:00)
标签:

杂谈

                    社背土楼

 

 

         

                 

                  社背村全貌

                     土楼外景

                   土楼的大门还是铁的。

                       内院

                          楼上枪眼

                        樵栏和灶台、简朴的乡间生活

 

                        磨盘、笠蔴、搓衣板

                      空空的大床……

 

 

                     女主人,虽然她在县城已有新住宅,她说,更喜欢常常回来这土楼住。

                             楼上戏台

                      闲置的谷箩   

 

 

           这些字迹都是当年的主人留下的,心里禁不住油生敬佩之情。

                         木梯   

                      土楼外的鸭群

 

                土楼外墙依稀可见的标语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太有讽刺意味了!

 

            村口的神农庙(外庙)

                村子就在这个"社公"(土地公)后面,故得名社背。

           

①无日期标注之图片,为杨刚摄影 

②自己偷懒,不想动笔,记得县委报道组的长柏兄写过一篇“土楼故事”,正好叫他发给我,放在这做个注释:

《土楼故事》

戴长柏/文

听老人们说,过去宁化有不少土楼,如石壁土楼、泉上土堡等,但经不住岁月的风剥雨蚀,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惟有城郊的社背土楼,在崇山峻岭的围护下,依然临风独立。国庆前夕,我们走进了社背土楼。
  
社背是宁化县城郊乡的一个高山村,离城15公里,海拔786米。土楼立于距村口不远处,长28米,宽27米,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土墙厚2米,用当地的粘性生土混合夯筑而成,墙体中埋藏竹板和木条,以便墙体相互拿力,互为依靠。土楼内有上下两层,第二层为木质架构,集居住、瞭望、防御于一体。二楼的土墙上开有20几个内大外小呈梯形等距排列的小窗,用于观察楼外情形。在战乱年代,土楼是多功能的“安乐窝”。
  
今年69岁的土楼主人邱爵登向我们介绍说,土楼是他父亲邱廷选于1938年开工,1941年建成的。土楼建设花费浩大,仅楼内天井中的一个井沿就花费了不少人力。这个井沿高0.8米,厚0.3米,内径1.2米,由一块整石挖凿而成,是数十名青壮年花工数日从外地抬上山的。邱老汉说,当时建土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村庄,防御土匪的侵扰。过去宁化匪害频仍,邻村巫高就有4人遭西乡张泽庆匪帮的绑架。张泽庆匪帮不敢“造访”社背的原因是因为社背有土楼,且土楼内有8支“汉阳造”和30多支土枪。遇有危急情况,全村壮丁齐聚土楼,一致对外,致使打家劫舍的土匪不敢妄动,生怕“偷鸡不成失把米”。 
  
邱老汉说,居住在土楼内,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绝少见到蚊蝇,夏天睡觉根本不用蚊帐。白天坐在屋内,就是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也要穿上一件单衣。过去,他们全家都居住在楼内,父亲去世后,只有他和母亲以及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共6口人住在楼内,两个弟弟及其家庭一个在三明谋生,一个在城里开店。他在家种了4亩单晚水稻,每亩可收350公斤的干谷。旱地作物种了不少,去年地瓜收了近2000公斤,光淀粉就卖了500多元。
  
过去社背村有180多户,1000多人口,现在留在社背的不足50户,原因是这里山高路远田瘦水冷,收入主要靠粮食生产和禽畜养殖,很多人感到生活不易,便举家外迁。但邱爵登的想法不同,他感到现在的生活还算富足,吃穿不愁,而且这里山青水秀,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在这里住上一辈子没什么不好的。再说,他还得把祖上交给的土楼看护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