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向往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城市如何容得下毛驴穿梭。因为一些权力部门不切实际的管理理念,城乡之间很自然的货物流通渠道就这样被人为的阻隔了。原本一头毛驴就能拉进城的蔬菜,必须经过中间商的不断倒手才能进入超市,加上燃油费用、路桥费用和人工成本之后就成了身价昂贵的“贵族菜”。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郑州76岁菜农张会全进城卖红薯被城管执法人员掌掴,此事经媒体曝光之后,引起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事件直接当事人已被采取治安措施,同时金水区城管局、未来路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被停止职务,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调查。
稍微翻检一下媒体报道,就能看出城管打人已经不能算“新”闻了,接连不断的曝光也挡不住打人者的前赴后继。近一个月以来,仅在郑州市就发生了四起城管人员粗暴执法事件。而在郑州“掌掴事件”的第二天,江苏高淳的城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扯断了卖菜老太的一根手指。看上去,农民进城卖菜已经成为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由此联想到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提到菜价上涨达到了惊人的31%,成为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对比这些事件,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城管打菜农和城市菜价上涨在事实上存在着因果关系。
现在,城市消费者之所以买不到便宜的蔬菜,主要是因为供应渠道成本过高。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条被不断拉长,各环节都有成本投入,再加上不可避免的损耗,菜价自然要节节攀高。所以,即便是相同的质量,超市里的蔬菜也会比小摊贩的贵许多,那些无力支付昂贵菜价的市民会自觉地去小摊贩上买菜。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在很多地方被视为脏乱差的象征,进而遭到取缔。与此同时,农民进城卖菜的门槛不断抬高,一些部门把自己行使权力的地盘当做禁脔,从农民卖菜的微薄收入中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甚至有一些部门以执法和管理的名义进行罚没或强抢。
很多城市管理者不欢迎农民进城卖瓜果蔬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影响市容。他们只希望马路上车来车往、超市里熙熙攘攘,把城市建设当成炫耀政绩的景观,却无视多数市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准。张会全老人在郑州被城管驱逐和殴打,应该说是与赶毛驴进城有关系的。一个向往国际大都市形象的城市如何容得下毛驴穿梭。因为一些权力部门不切实际的管理理念,城乡之间很自然的货物流通渠道就这样被人为的阻隔了。原本一头毛驴就能拉进城的蔬菜,必须经过中间商的不断倒手才能进入超市,加上燃油费用、路桥费用和人工成本之后就成了身价昂贵的“贵族菜”,而种菜的农民并不会因为物价的上涨增加多少收入。
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一直提倡城市反哺农村,但我们很难想象对农民卖菜都有反感的城市管理者会真心地反哺农村。农民进城卖菜,的确会在城市管理方面带来卫生和交通等各种问题,真正负责任的管理部门应该去解决问题,尽可能地去帮助农民,而不会去殴打农民。农民进城卖菜得益的不只是农民,更有许多背负高菜价的城市消费者。
殴打菜农事件之后,郑州市虽然以霹雳手段迅速处理了相关当事人和责任人,恐怕也很难保证“永不再犯”。假如城市的发展观念不变,管理部门必然要为此承担沉重的责任,暴力执法的根源也难以消除。有身份有编制的管理人员不动手,也会有“临时工”动手,这个“临时工”被辞退了,还会有新的“临时工”加入。
76岁菜农被打耳光的事件,已经给城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人员上了一堂法制课,它还应该成为一堂反思城市发展和管理的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