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读小留学生·广州少年阿常的故事

(2007-07-15 13:45:13)
 

阿常:我们不是垃圾。

 

摘自陶理著《小留学生生存备忘录》暨南大学2006年出版

 

逃避才出国——有父母管着多好——我学会的其实是如何去爱——我们不是垃圾。

 

一开始采访,我就不自觉开口和阿常讲英文。

 

他说,这里的中国同学也常如此。

 

甚至,他的乡亲也如此。

 

在新西兰读了三年高中回家探亲后,阿常在广州街头问路,路人却和他讲英文。

 

阿常笑了,十八岁的他,在中国被当外国人,在外国,也是外国人。

 

阿常没有问这是问什么,我却转了用中文采访。

 

其实阿常的中文很流利。我看过他的作文,他的现代派语句和深邃思想让人惊。

 

比如他会写这样的句子:“广州太快的变化让我感到故乡已经不再,我只能在新西兰举头看着明月,把它当作一面明镜,回忆我永远失落的故乡。”

 

阿常任何时候都可以信笔画出奇怪的,有意思的画,还写一手好毛笔字,虽然难免写出一些错别字。

 

深色皮肤的阿常戴一顶园园的深色便帽,高鼻深目,走路时候目不斜视,他的脸部表情和同龄人总有太多不同,没有太多笑,没有太多迷惘,眼里有一份冷冷的艰涩。而白色球衫的口袋里却常见几个黄色小球——除了画画,网球是他的第二恋人。

 

说到女朋友,阿常笑了。

 

“看我这样的人,也就知道不会泡妞咧。。。”

 

在学校,他更多和新西兰同学交往,画画得有创意,网球打得精熟,成绩却不是科科都佳。

 

走近了,才发现冷面的阿常其实是颇热的。他似乎总在思考之中。而不愿将结论公之于众。这样的冷型小思想家后来我发现竟是八十年代出生少年的一个特点之一。

 

阿常出国留学的原因很简单:逃避。

 

逃避国内的定型高考科目,因为阿常从小爱画画,作画家曾是他的梦想,小学时候,他偶然看了凡高的故事,突然意识到他未必要当一个生时寂寞而生后出名的纯粹画家。于是改志向,决定当个设计师。

志向既定,阿常感觉自己将难以渡过高考之山,因他另有所爱。

 

尴尬中度过初中,家中八十多岁的姑奶奶发话了:“让阿常出国读高中吧。国外高中有设计课(Design)。孩子在那里有发挥。”老太太能说出这一番话有她的道理,因为她在年轻时候曾经留学美国!

 

一锤定音,阿常出国读高中的事定了下来,他和一位堂兄一起登上了去奥克兰的飞机,这一年,阿常十五岁。

 

在奥克兰语言学校的一年里是迷惘的岁月。旧日在国内读书的巨大压力突然松懈,语言学校里有很多中国同学可以一起玩,而慢慢的阿常感觉到这种没有压力其实是最大的压力。他开始怀念国内的生活,感觉到以往总是反感父母管得太多,现在每件事情都要自己作决定,才感觉到“有父母管着多好!”。

 

必须找到方向——少年的阿常迷惘中想要抓住一样东西,他还是决心继续自己在专业上的理想,于是自己出门,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和几家奥克兰中学的老师谈,希望找到一家可以让自己学好设计这门课的学校。

 

在奥克兰的学习以不太理想的感觉告终,阿常转学来了惠灵顿一家天主教学校。但在奥克兰,本性怕羞的阿常学会了“厚着脸皮去跟人沟通解决问题”这一招,由此慢慢接近了另一种文化。

 

再回头,他自认为在奥克兰的两年是一个积累,却并没有代表什么改变,他的许多思想,行为方式仍然和国内时候差不多,是一个典型的,被溺爱的独生子女。

 

而在惠灵顿,阿常的心态有了一个飞跃。

 

导致这个改变的是阿常进了一家天主教学校,这家学校有两个特点是阿常认为受益非浅的。一是它的宗教气氛,这里的老师在课程之外,希望教会大家两件事情,学会爱,学会和别人相处。二是这个学校有很多毛利人和岛人学生,这是阿常所接触的又一种文化。和他们的接触让阿常感觉出撇开肤色的差异,大家其实有很多相似的东西。于是“宽容”这个概念慢慢进入了阿常的心。

 

当然还有学校的橄榄球队。阿常被卷进学校的运动旋风,和大家一起踢橄榄球的结果,是阿常和新西兰主流的学生交流增加了,他们的观念一点点影响了他。

 

阿常象一幅注入了另一颜色的画一样被改变。宗教,橄榄球,西方的主流文化将阿常带入了成长的另一个空间。

 

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体验人生方式开始改变了阿常的心态。一次,和大家一起踢橄榄球的时候,一个同学告诉他:“踢橄榄球的时候,你必须冲,必须抢,抢的话,你不一定拿到球,但是如果不抢,你会什么也没有。”

 

这段话让阿常体会很深,他将它们翻译成为中文。变成了少年阿常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我在新西兰,却知道了什么是种瓜可以不得瓜,种豆可以不得豆,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可以没有收获,这是没有保证的——但是你还是要去作,去努力。因为在这个球场上,你不冲,就没有机会。

 

阿常承认在学校里作过很“垃圾”的事情,一次,他把几个硬币投进学校的巧克力机。不知为什么,里面没有出来东西,阿常很愤怒,于是作了一件很失控的事情:用手去砸售货机。

 

砸坏了机器以后,阿常后悔了。他觉得,那一刻他真是“垃圾”。

 

这个事件之后半年阿常都在问自己:“为什么?”,他开始回忆自己在国内读寄宿初中时候,和同学们发生的冲突,那时候,大家都是小皇帝,谁也不让着谁,常为了你要开着门我要关着门的小事吵架打架。为了不甘示弱,阿常曾经把宿舍的桌子提起来从二楼扔到一楼。那时候,两个人的矛盾会变成三个人,三个人的会变成五个人的。问题总是越闹越大,因为谁也不让着谁。

 

而在新西兰的学校里,面对用爱教育大家的校长,面对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的众位老师,阿常感觉出自己的不是。他承认错误,并甘愿受罚。

阿常这样回忆自己在天主教中学的两年:“我发现各类挫折(孤独,成绩不佳,和其他人沟通不善)是导致留学生垃圾行为的主要原因。可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挫折又是必须的,没有挫折,无法长大。”

 

在少年期经历了跨越两种文化的挑战和挫折后,阿常觉得自己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如何作人,如何去爱。这一些比学习科目知识更为重要。

 

“我遗憾我以前是个很少为别人想的人,现在却希望能一步步改变这种为人方式,也许很多事情,本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其实垃圾行为背后有一种成长,国内很多师长也许看到的只垃圾行为,却没有看到这后面我们的成长。成长是需要时间的。说我们垃圾的人,出国来也许也会遇到挫折,也会作出一些垃圾的事情。但是一个人作过一次两次垃圾的行为,并不等于他永远是垃圾。”

 

阿常说完这一些后,又继续埋头去作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了。

 

他身后是新西兰一间公立高中的艺术教室,墙上挂满了同学们的作品。那种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是吸引阿常留学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留学却更是改变了他人生观的一次体验。

 

重要的是,这条路是他一个人摸索出来的,点滴得获,均可珍视。

 

还有什么记忆最难忘?

——夏天打完网球,一个人走过球场,闻到的特殊新西兰青草香味道。

——除了学习,人还是要享受生活咧。

 

阿常悠然笑了。如见青草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