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史海沉钩 |
话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整个欧洲屈服在希特勒的淫威下,只有最东边的苏联和最西面的英国始终高举抗战到底的大旗坚持战斗。那苏联纵跨欧亚大陆,地广人稀,更要命的是纬度极高,天寒地冻,想当年鼎盛时期的拿破仑如此英勇,竟也不能使其屈服,更何况希魔手下的纳粹兵?但英国则要糟糕得多,英伦三岛本来就面积有限、孤悬海外,虽可仰仗英吉海峡向敌人叫板,但德国法西斯也可轻易掐断他的供给生命线,给予其致命打击。然而英国人以其民族性中特有的顽强和老辣,力抗强大德国,显示了其不屈的民族精神。大英帝国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自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来有致。
说起这英国人,是经过多个世纪、不断加入新鲜血液融合而成的。最初英伦三岛上的原住居民,叫伊比利亚人,他们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住在那里,类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印第安原住民。当历史的脚步进入铁器时代,来自大陆的凯尔特人开始进入英伦三岛,这些凯尔特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是欧罗巴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同化了岛上的伊比利亚人,于是凯尔特人成为岛屿的主要居民,他们也是现代英国人的鼻祖。
好景不长,公元前55年,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和亚平宁半岛雄起,称霸四方,凯撒皇帝高瞻远瞩,亲率大军征服了不列颠,从此罗马人统治了不列颠整整三个世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罗马帝国的辉煌成为明日黄花的时候,不列颠人趁机独立,再次光复祖国。但英国人的命就这么背,自由的日子仅仅过了不到两百年,来自中欧的日尔曼人强大起来,开始对英伦三岛虎视眈眈,其中入侵势头最为凶狠的是萨克森人和盎格鲁人,不列颠人虽然拼命反抗,但是遭到残酷的镇压。
而经过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征服和混合,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渐渐混合成了一个民族,这就是英格兰人。英国的称呼也由“不列颠”变成了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公元七世纪,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七个小国,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它们互相征战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当英格兰之主。七小国中的威塞克斯王国最为强大,威塞克斯王国在埃格伯特国王(803年-839年在位)的率领下,逐渐成为七小国的盟主。
“七国战争”分分合合,一晃又是二百年,到了公元九世纪,命运多舛的不列颠人遇见了新敌人,这次他们的敌人来自北欧,丹麦海盗开始入侵英格兰,岛上的英格兰人摒弃门户之见,团结一致开始奋起抵抗。
由于威塞克斯王国是七国联盟的盟主,当仁不让地成为英格兰人抵抗丹麦维金海盗的中流砥柱。
威塞克斯王族,祖祖辈辈英雄辈出,老国王埃格伯特是老英雄,他的两个孙子埃塞尔烈德和阿尔弗雷德也都是英雄好汉,其中,阿尔弗雷德更是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老国王的孙子埃塞尔烈德一世继位后,于公元871年派出他的军队迎战丹麦人。战斗是由其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率兵进行。英格兰人一鼓作气击败了丹麦人,阿尔弗雷德初露锋芒。此战后不久,埃塞尔烈德一世去世,24岁的王弟阿尔弗雷德继位为苏塞克斯国王。
阿尔弗雷德文武双全,不仅上阵能杀敌,而且熟读兵书,更为奇特的是,他还精通间谍本领,屡次化装成吟游诗人进入丹麦人的军营中刺探情报,也开创了世界上的一个新记录:历史上有案可查第一个国王亲自充当间谍的人物。后世的沙俄彼得大帝正是从他身上找到灵感,化装成技术工人深入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从而一举使沙俄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跨入到发达国家行列,咱们表过不提。
再说阿尔弗雷德继位后,面对强大的丹麦人,发现他们外表强大,但也不少致命软肋,比如懒惰、军纪涣散、将帅离合、供给不足,于是他苦苦周旋,一年中与丹麦人交手十九次,先输后赢,尤其是爱丁顿一战,打得丹麦人几年不敢再来骚扰,胜利的天平逐渐向英方倾斜。但不甘失败的丹麦海盗们,在国王古斯伦的率领下,倾举国兵力,乘坐大小战舰一万余艘浩浩荡荡从丹麦本土扬帆启航,准备和阿尔弗雷德国王在海上一较高低----丹麦水军远比陆军强大,正所谓“扬长避短”。但阿尔弗雷德的谍报工作做得很完善,提前得悉军情,于是发表了全国讲话,招募士兵、打造兵器、修缮船只、加深防备,拉开架势准备与古斯伦决一死战----这情形和孙刘联盟对抗曹操颇几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元885年,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终于在广袤的大西洋上打响。要说这北欧丹麦人,身体彪悍,体能超群,在以人力作为动力能源时代,英格兰人确实不是对手,在冷兵器决胜负的海战年代,船只的速度是夺取胜利最重要的珐码之一,丹麦人人高马大,所以船只一向跑得比英国船快,因此国王古斯伦踌躇满志,妄想一口将敌人吞下,自己从此兼任英国国王。
两国战船分列两边,千帆如云,万箭待发,其时旭日初升,照得海面金波粼粼,场面甚是壮观!双方国王也不打话,喊一些“来将通名,宝刀不斩无名之鬼”之类的空洞口号,各举王旗,两国舰队遂杀成一团。这一仗一打就是四个多小时,有了充足准备的英国人见阿尔弗雷德国王身先士卒,全军士气高昂,越打越有精神。而侵略者丹麦人见敌人是块难啃的骨头,士气大落,慢慢处于下风,古斯伦见状不妙,下令全体撤退,仗着己方的船只机动性能好,妄图逃跑。阿尔弗雷德哈哈大笑,令旗一举,英国船竟然跑得比丹麦船还快上三分,不仅在后面穷追猛打,而且还趁机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古斯伦率领数十死士仅以身免,从此一蹶不振,回到丹麦后闭门思过,最终皈依基督教,做了上帝的信徒。而英国人此仗大获全胜,不仅赶跑了侵略军,而且趁热打铁收复了伦敦,保卫了英格兰的尊严,自公元886年开始,伦敦成为英国的首都,从此留驻至今。
此战在大英博物馆馆藏珍宝《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原件中有精彩评价,关于为什么英国船跑的比丹麦船快的原因,除了双方的实力、士气对比之外,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战后英国船检修,船底几乎没有什么海洋生物附着,原来大战前英国战舰全部重新涂刷了一层桐油漆,船体轻快;而丹麦船来势汹汹,摆出一付一口要吞下敌手的样子,但战船老旧,根本没做彻底的清理工作,匆忙上阵,使原本占优势的项目反而成为累赘,也最终让失败的命运不可逆转地到来。
只是简单地再涂刷一遍船舶漆,但战争结果真的就此改变,后世读来,也不由得不让人感慨万千,当真是“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大军冯毅.《话说英国两千年》
《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