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情日志 |
在少华兄弟的指引下我也终于拥有了第一套汉服----朱子深衣。昨天晚上九点,我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换上心仪已久的汉服,鼓足勇气走出小区,来到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说实话,我并不算一个特别内向的人,十年前也曾经为了赶时髦而染了一头金发去冒充金毛狮王,以至于隔壁的老奶奶对我妈哀叹:“如今的大学食堂搭浆(意即差劲)的很,学生吃了营养不良,你看你家小子头发都黄了!”令人郁闷。不过我最后还是觉得黑头发最美,于是也就恢复自己本来面目)
之所以选择晚上主要是考虑到行人少一点,不至于去围观我而给城管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我的出现还是引起了一定的骚动:小区广场上跳集体迪斯科的大妈和奶奶们停止了她们的日常工作;路边的行人看见我,眼神里多少射出疑惑的光芒。经过短时间的羞涩和惶恐后,乌贼顽强的神经和可观的脸皮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我微笑着对他们拱了拱手,就象标准的古人行礼。人群善意地发出快乐的回声,就这样,我挺起胸膛迈步行走在北京的夜空。
当然我选择晚上出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衣+汉服实在太厚,白天的北京,气温依旧很高,捂得严严实实,也实在受不了。当夜晚来临,初秋的晚风轻柔地吹抚着我的躯体,就象母亲那记忆中的双手,十分熨贴适意。
汉服不是汉代的服装,而是指汉人的服装。在整个中国的服装发展史上,秦、汉、唐、宋、明五大汉族政权的服装并不相同,譬如说颜色,秦汉尚红黑二色(AC米兰队恐怕极受这两个年代的球迷追捧),而宋明却以青蓝等冷色调为美。衣服的款式也经过上千年的更替沉淀,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但大的基本风格不变。我所穿的即是汉服运动中男装最普遍的朱子深衣,即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所发明改良,他的《朱子治家》至今流传甚广。
众所周知,中国有56个民族,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接受56个民族大团结的观点,但每次看到其他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服装,而汉族代表却是白衬衫加蓝裤子,我就觉得奇怪:这套黄金组合诞生也不过区区几十年,凭什么就能代替几千年的古汉服?满族有满族的旗袍马褂,汉族怎么就一定是背心裤衩?这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有朋友不止一次地批评我具有大汉族主义的倾向,其实这倒真是冤枉我。我从来就没什么大汉族沙文主义,只不过看见一些人总是为满蒙政权歌功颂德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于是不愤站出来辩驳两句而已,但言辞之中对这两个民族的历史侵略者攻讦过多,招致一些朋友的反感,却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这个问题我就打住,以免不必要的麻烦。简单谈谈穿汉服装的一点体验。汉服从来不需要扣子和拉链,所有的连接都用带子来完成,大袖、曲裾、宽袍、高腰,组合成一幅幅绝美的画面。穿起来飘逸、自由、宽松、惬意,实在是集我国古代裁剪高手智慧的大成。
穿汉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量体着衣,自己DIY自己标准,想松就松一点,想紧就紧一点,这也是现代服装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对于我这样向来自由散漫的人来说,不啻是个福音。
穿汉服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规正自己的礼仪。穿上汉服,若是迈外八字脚,或者摇来摇去,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行没行相,那绝对是无比的难看。当你穿了汉服以后,自然而然会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坐立行走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在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个人综合素养。
当然汉服的缺点也存在,袖子长,容易打翻东西等等。所以我觉得工作的时候没必要穿,但平时完全可以穿上,比如踏青郊游、走亲访友,假如你确实内向,关上门在家穿,总可以吧?
汉服的复兴运动,正在汉网等网站的推广下方兴未艾,我坚信,假以时日,她必定会进入千家万户。开博半年多,第一次贴自己的照片,衣服架子大家不要苛求了,硬件是天生的,没法回炉改造了,况且一大老爷们这把年纪了也不需要去韩国整容,但衣服需要好好看看,因为她确实很合体,穿上这套衣服,总有一股浓郁的历史感笼罩着我,使我恍惚间穿梭了时空,进入到那个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去采摘、去体验……
最后说点题外话:明起到21日我要出趟远门,和黄鱼妹妹穿汉服去逛街,回来贴照片给大家养眼。这可能是汉服版的《美女与野兽》,呵呵。
咱们一个星期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