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随笔 |
我这人生性好结交四海朋友,由于这十年来一直在江湖上漂泊,家庭管束势力鞭长莫及,因此三山五岳的奇人异事颇为可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甚至还有和尚和乞丐,有的白头不觉新,有的倾盖便如故,我都有曾和他们把酒临风的经历,随着岁月变迁,一些人的面孔逐渐模糊了,而总有一些人在我心中始终难以忘却。
但最多的朋友还是和自己年龄、经历比较类似的同龄人,生活在这么一个时刻需要奔跑的年代,每个人都背上沉重的压力。有时候一起聊天,聊到退休后怎么办,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有百分之八十的外地工作者和我一样,不约而同选择归隐田园这条路,基本的框架如下:
远离城市的喧嚣,包一座小山头,挖两亩鱼塘,盖一座松树小屋,四周缠绕上爬山虎,房子周围种上无边的桃树,养一大群鸡鸭,带上一大框自己喜欢的书,坐在藤椅上边看边听喜欢的音乐!不要电话骚扰,只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要子女跟随,只要和老伴一起看夕阳!
很惬意吧?
这种类似隐士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怀竟然占据了我和我大多数朋友的思路,大家完全没有把北京、上海等繁华城市当作终老之地的想法实在令我很困惑,是大城市不好么?非也,大城市目前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要想奋斗不息,只有找这个最大的熔炉来锻炼。但说实在话,城市里的普通人确实活得很累,古代有副很有名的茶馆对联:
朝也忙,暮也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为名苦,为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这对联虽然不甚工整,但绝对神似,符合当今社会百姓的生活写照!从古到今,芸芸众生也算是“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就想稍微喘息一下,也觉得有根无形的鞭子在鞭策。为房子,为车子,为老婆孩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男人确实活得很累。九十年代初期有一则“丽珠得乐”的广告,以一位京剧丑角演员的卸妆心声为话外音,一举打动多少观众的心,不得不说,厂家的目光确实卓绝。
但即便是选择归隐,大家的终点却也略有不同,重庆的希望去巴蜀之地,甘凉的自然选择黄河之边,而岭南的却选择了南海椰子树下,我当然选择烟雨江南,毫无疑问大家都选择了自己的老家,这大约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不说咱家乡好。
当然这也是几个朋友穷极无聊穷开心而已,随着发展中的我国把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当作重点,发达地区城乡差别越来越小,而大环境下的东西部差异也逐渐开始不那么悬殊,再过三十年,恐怕我们当中这些人谁也没有资本去叫嚣买一块山头挖几亩鱼塘云云----买不起啊,并非杞人忧天。
金庸小说的结局有个特点,几乎所有的男主人公都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除了戊守襄阳死而后已的郭靖郭大侠):红花会群雄豹隐回疆;胡斐隐居辽东;杨过和小龙女去了古墓;张无忌看破朱元璋的阴险,估计和周赵二女找个皇帝管不着的地方描眉恩爱去了;狄云回到了大雪谷,和水笙“苦命人终成眷属”;段誉当了几年皇帝,十有八九将如同他的先辈去天龙寺出家;虚竹身为灵鹫宫主人,但在他心中却和坐牢没什么区别;李文秀回到江南,江南有燕子,有金鱼,有英俊的少年,但“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令狐冲和任大小姐在一起,但华山派和日月神教都不复当年风光,两人只能琴箫合奏《笑傲江湖》;石破天却连自己的生身之迷都没有来得及解开;袁承志倒是最豁达,带领手下远走东南亚渤泥岛,一生逍遥快活去了;袁冠南得罪了朝庭,多数也是东躲西藏的可预知结局;即便是如韦小宝这等滑头的家伙,最终也是带着老婆孩子说“老子不干了”!江湖是江湖、官场是江湖,职场也是江湖,《大话西游》里面唐僧的话“里面是监牢,外面是更大的监牢,我在哪里都一样,何必出去呢?”至理名言啊。
大侠们都觉得自己不是大环境的对手,选择了归隐,更何况我们这些草根呢?
努力三十年,时刻准备着为养鸡养鸭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