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三读金庸 |
《笑傲江湖》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政治武侠小说,金庸在创作的鼎盛之年给读者奉献了一本令人瞠目结舌的悬疑小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笑傲江湖》可以说是一面反映阴暗人性的镜子,书中人物众生百态栩栩如生,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的朋友河沟卧虫曾经模仿金圣叹点评《水浒传》,撰写一文《虫子逐篇点评<笑傲江湖>》,从小说的字里行间给读者勾勒出一个焕然一新的人物世界,端得是精彩绝伦!点评一出,广为转载,跟帖回帖倒也相当可观。
《笑傲江湖》这本书如果我要全面系统地点评一番,至少非三五万字不可,精力有限,今天只简单摘取其中一段来评论,借以阐述金庸用笔之独到和神来,这一段就是小说刚开始的泰山派迟百城的死和天松道长的伤。
泰山派的迟百城和天松道人,在整本《笑傲江湖》中绝对是两个无足轻重的边缘化小人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绝大多数读者看过根本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天松道人是泰山派掌门天门道长的师弟,而迟百城是天门道长的徒弟,也就是说,天松是迟百城的师叔,关系很简单。
衡山派高手刘正风要金盆洗手,邀请了五岳剑派的兄弟姐妹和其他门派的高手前来观摩见证,泰山派自然在受邀之列,天松和迟百城从山东泰安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到湖南衡阳,于衡阳回雁楼吃饭休息的时候,遇见大色狼田伯光、华山弟子令狐冲和恒山女弟子仪琳三人。(具体情形请参阅《笑傲江湖》,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小说中关于这五人的矛盾冲突是这么写的:
------------------------------------------------
刘正风登时会意,说道:“天松道兄重伤之余,自没说得这般清楚连贯,我给他补上一些,但大意不错。天松道兄,是不是?”天松道:“正……正是,不错,不……不错!”刘正风道:“当时迟百城贤侄便忍耐不住,拍桌骂道:‘你是淫贼田伯光么?武林中人人都要杀你而甘心,你却在这里大言不惭,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拔出兵刃,上前动手,不幸竟给田伯光杀了。少年英雄,命丧奸人之手,实在可惜。天松道兄随即上前,他侠义为怀,杀贼心切,斗了数百回合后,一不留神,竟给田伯光使卑鄙手段,在他胸口砍了一刀。其后令狐师侄却仍和田伯光那淫贼一起坐着喝酒,未免有失我五岳剑派结盟的义气。天门道兄所以着恼,便是为此。”----------第三回《救难》
(仪琳道)“就在这时,邻桌上有个青年男子突然拔出长剑,抢到田伯光面前,喝道:‘你……你就是田伯光吗?’田伯光道:‘怎样?’那年轻人道:‘杀了你这淫贼!武林中人人都要杀你而甘心,你却在这里大言不惭,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挺剑向田伯光刺去。看他剑招,是泰山派的剑法,就是这一位师兄。”说着手指躺在门板上的那具尸身。
天门道人点头道:“迟百城这孩子,很好,很好!”……她目光转向天松道人,说道:“这位泰山派的师伯,纵身抢到田伯光面前,连声猛喝,出剑疾攻,这位师伯的剑招自是十分了得,但田伯光仍不站起身,坐在椅中,拔刀招架。这位师伯攻了二三十剑,田伯光挡了二三十招,一直坐着,没站起身来。”天门道人黑着脸,眼光瞧向躺在门板上的师弟,问道:“师弟,这恶贼的武功当真如此了得?”天松道人一声长叹,缓缓将头转了开去。仪琳续道:“那时候令狐大哥便拔剑向田伯光疾刺。田伯光回刀挡开,站起身来。”……
仪琳道:“田伯光接(令狐冲)一招,退一步,连退三步,喝彩道:‘好剑法!’转头向天松师伯道:‘牛鼻子,你为甚么不上来夹攻?’令狐大哥一出剑,天松师伯便即退开,站在一旁。天松师伯冷冷的道:‘我是泰山派的正人君子,岂肯与淫邪之人联手?’我忍不住了,说道:‘你莫冤枉了这位令狐师兄,他是好人!’天松师伯冷笑道:‘他是好人?嘿嘿,他是和田伯光同流合污的大大好人!’突然之间,天松师伯‘啊’的一声大叫,双手按住了胸口,脸上神色十分古怪。----------第四回《坐斗》
--------------------------------------------------
从这两段框架大致吻合但细节截然不同的比武描述来看,迟的死和天松的伤疑点甚多。先说迟百城的死,迟的死,自然源于其自身学艺不精,在田伯光的快刀下只一合便告殒命,也怨不得旁人。然而在刘正风的“适当艺术加工”和仪琳的原汁原味描述对比下倒也颇有看头:
且看仪琳所说:‘你……你就是田伯光吗?’田伯光道:‘怎样?’那年轻人道:‘杀了你这淫贼!武林中人人都要杀你而甘心,你却在这里大言不惭,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在这里,迟百城面对江湖上臭名昭著而且武功不凡的采花大盗,心中恐怕多少是有些忌惮的,开口询问间,多少显得底气有些不足。然而当田伯光一口应允的时候,迟的正义之气瞬间战胜了害怕,兼之“师门有难自有弟子效劳”的观念和鄙视华山令狐冲与敌人同流合污两大原因,他能够出于义愤主动出手,相当勇敢,也值得敬佩!然而在天松和刘正风的口中,迟百城根本没有人物心理活动,直接就跳过领导抢答了,成全了五岳剑派的对外“高大全”宣传需要,对于迟百城来讲,无疑是个极大的悲哀。
再看天松的伤,那简直就更是笑话了。仪琳所讲全是真话,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弄虚作假的地方,泰山派的门人自然会大声驳斥,从仪琳讲后天松道人“一声长叹,缓缓将头转了开去”的反应来看,事实铁一般地存在!天松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之处甚多,而且刘正风也未免艺术加工地过分,拟举三问:
1,天松的真实本领到底如何?
刘正风说:(天松)斗了数百回合后,一不留神,竟给田伯光使卑鄙手段,在他胸口砍了一刀。而仪琳的描述是:这位师伯攻了二三十剑,田伯光挡了二三十招,一直坐着,没站起身来。从数百招到二三十招,其间的差别何止十倍!相信任何一个初学的江湖汉子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但天松道人自己就是能夸大其词,或许他认为迟已经死了,死无对症是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天松伤在田伯光的偷袭下,刘正风引述的“一不留神,竟给田伯光使卑鄙手段,在他胸口砍了一刀”并无不妥,属于事实。
2,令狐冲到底有没有援手?
这个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在天松和田伯光动手的过程中,令狐冲毫不犹豫就加入战斗。然而在天松的描述中,令狐冲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其后令狐师侄却仍和田伯光那淫贼一起坐着喝酒!事实的真相是当令狐冲夹击田伯光的时候,天松为了表示自己不屑与自甘堕落的后辈一起,竟然放着大好的破敌良机不顾,退到一边罢手不斗,白白将胜利果实让给了原本势单力孤的田伯光!读书至此,令人深思!又或许天松笔削《春秋》,只将他落败下楼后的情景真实表述出来,他走了以后,令狐冲倒是真的和那淫贼一起喝酒,这点确实不假。
3,刘正风到底有没有“艺术加工“?
在仪琳没有出场之前,天松是唯一的一个目击证人,他的所见所闻成了检验事实的唯一标准。而刘正风作为东道主,自然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如同萨哈夫一般的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两人之间有一段精彩对话:刘正风登时会意,说道:“天松道兄重伤之余,自没说得这般清楚连贯,我给他补上一些,但大意不错。天松道兄,是不是?”天松道:“正……正是,不错,不……不错!”
刘正风先询问天松“我补上一些,但大意不错,是不是?”类似转载者询问原创者是否允许,而天松的回答很有看头,连用了两个省略号。关于这两个省略号,我们固然可以看作是天松在重伤之余的艰难回答,但何尝又不可以看作是其心理激烈交锋的一种口头体现?那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心理,老金用了两个省略号就表现地淋漓尽致,实在是拿捏分寸妙到颠毫!
通过这两段共八百余字的引文,将一起恶性斗殴事件阐述地韵味悠长,不得不佩服老金那种运笔如刀、解剖真相的如椽大笔!我一直相信,单从文笔和艺术水准方面来看,一百年之内,写武侠小说绝对没有能出老金之右者,江湖上只有一个金庸,只有一个。
田伯光杀迟百城是一刀,伤天松也只是一刀,杀迟是正大光明,伤天松却是暗算,虽然天松的本领比之迟百城,自然高上若干,只可惜,面对更卑劣的对手,也根本值不得推敲,对于以“名门正派”自居的泰山派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讽刺,迟百城的死,给泰山门楣添加了一抹金色,虽然可以载入史册,但对于死者而言,却没有任何值得欣慰的地方。当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田伯光自己也没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仪琳的爸爸不戒和尚阉割了,有趣的是,阉割的那一刀,也只有区区一招而已。
整本《笑傲江湖》,对天松道人再无一言提及,或许是天门觉得这个师弟太过丢人,也罚他去什么思过崖面壁反省去了罢?而对于热血青年迟百城来说,他的墓志铭上,也不过镌刻了区区八个字“少年英雄,实在可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