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乱弹水浒 |
这个题目看起来很骇人听闻,好象鲁智深的师傅智真长老和民间烟花女子有什么不清不楚的纠结。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智真长老清清白白,立身可谓正派,和古代的妓女没有任何来往。
智真长老是山西代州雁门县五台山文殊院的堂头大和尚,寺庙的首席CEO,管辖三四百弟子。文殊院庙产丰富,山下小镇多数房屋都是文殊院的固定资产,从小说中鲁智深两次下山买酒解馋,店伙告饶:“师傅莫怪,若卖与你,长老知道了须夺了小人的衣食。”一句来看。智真长老不仅对寺庙内部管理严格,而且对寺庙的雇佣百姓要求甚高,是一个坚持原则的好干部。
北宋年间,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远比佛教受宠。宋太宗时期开始发展,到真宗时期得到壮大,到了实际上的末帝徽宗,道教更是远远将佛教抛到了脑后,赵佶十分宠信林灵素等道士,自己也别号“道君皇帝”,佛教看起来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
但是即便如此,五台山文殊院的规模还是相当宏伟的,从小说中便可见端倪。看起来和领导人的正派领导有莫大关联。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智真长老有个俗家好朋友赵员外,赵员外的先祖曾经是文殊院的大股东,因此智真长老和赵员外的关系,有点类同苏东坡和佛印和尚。赵员外是何许人也?娶金翠莲做小妾的当地大财主,当然这是一个“为富很仁”的地主,不仅收容了金翠莲父女,而且对恩人鲁达也相当照顾,鲁达正是在他的包庇下,从军官转变成和尚。看起来,赵员外是个知恩图报的好汉。
赵员外自己本在佛祖面前许下愿望,自己要出家一段时间,但是赵员外不能舍弃人世间的繁华,因此顺坡赶驴,将鲁达作为自己的替身演员。可以说这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鲁达上了文殊院,按照我的理解,智真长老应该对这个混世魔王好好管教才对。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智真长老不仅没有对鲁达好象一般人那样严加管理,反而变相地纵容。从鲁达的法号“智深”来看,和长老是同辈分的弟子。鲁智深明确无误是智真长老的徒弟,怎么可以和师傅一个辈分?对于封建礼教大防和佛法森严的寺庙来说,实在说不通啊。
鲁智深第一次喝酒,是当和尚四五个月后,自我感觉“嘴里淡出鸟来”,于是下了山,走到半山腰,看见个卖酒的汉子,出手买酒未果,便夺下其中一桶酒喝了个快活,完了嘴一抹说:“到庙里找长老要钱!”小贩自然是有苦说不出,假如被长老知道自己将酒卖给文殊院和尚吃,自己恐怕要被严格处理,只能认倒霉,将另一桶酒各分一半,挑了便逃。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公司里一桩笑话:生产处某小伙平时爱去暧昧场所娱乐,某日在洗头房,以一百五十元的价格达成一笔肮脏的交易,完毕后,两手一翻裤兜耍无赖:“我今天出门忘记带一百块了,喏,这里五十你拿着,我下次来给你补全。”洗头女自然不干,她每次都是没有赊欠的现金交易,怎么可以象给农民打白条一样地打欠条呢?当下就不依不饶。那小伙接着说:“我是某某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姓周,你明天来公司找我拿钱吧,你拽着我也没用啊,这汗衫也不值两个钱,乖,明天来拿钱啊。”妓女无法,只能认倒霉,拿了五十块钱放人――――她自然不指望上门去讨这笔“巨资”,估计这小伙也深谙心理学,这“空手套白狼”他经常使用。
事情到这里好象也算告一段落了,小伙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正喜不自禁呢,过了几天,妓女真来了。随同她前来的还有几位民警同志――――妓女不慎,在后面的交易时遭遇严打,被抓个案发现场,于是将以前有关系的一些“客户”和盘托出。正好她恨这小子牙痒痒,第一个就供出来了:“某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姓周,他经常来!”警察同志立马就带着污点证人找上门来,可是找遍公司也没有一个姓周的“部门经理”,正暗自咒骂这小子提供假情报,那小伙摇摇晃晃从车间里走出来了,妓女霎时间如包租婆一样高声尖叫:“就是他!!!!!!!!!!!!!”,(当时据仪器监测,超过九十分贝)那妓女总算为自己报了仇。
在派出所里,小周倒是比较配合民警同志的笔录工作,憨厚地笑:“我姓周,但我不是部门经理,呵呵。”把民警都气乐了。
小周的案例很明显,他的想法和鲁智深一样,料定受害人不可能去大本营告状,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是鲁智深没有料到后果,吃醉了的他,肌肤颜色证据确凿,而且趁醉大闹佛堂,将熟狗腿给同事吃,破坏别人的晚自修,情节严重,影响恶劣。但是智真长老没对他什么象样的处罚,轻描淡写说两句:“下次不要再喝了。”什么事也没有。以至于广大和尚同志意见很大,对于长老这种双重标准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是长老有长老的理由,他的理由就是:鲁智深是未来的活佛,上应星宿,因此可以另眼相看放宽要求。
智真长老这一番话。可谓和平日里庄严宝相格格不入,鲁智深是不是活佛,应不应星宿,和现在的表现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他的未来身份而随意篡改现行的法律法规。要不是赵员外的关系,鲁智深不可能得到这么宽松的处罚。
事情看起来好象解决了,但是三个月后,鲁智深故态复萌,又下山喝酒去了,这次他的罪状比第一次要严重地多,酒后拆毁凉亭、棒打山门、捣毁金刚、重伤群僧,整个文殊院成了建筑工地。智真长老还想包庇,广大无产阶级不答应了,以集体辞职来要胁。智真长老没有办法,只好将罪魁祸首鲁智深发配到东京大相国寺去挂单了事。
但是即便如此,这种处罚更象是一种奖励:文殊院在山西,土地贫瘠,燕云十六州之侧,随时会遭遇战火的洗礼;大相国寺在首都汴梁,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极多,安全指数很高。鲁智深表面上看是被贬,实际上却是毫无疑问的升迁。
智真长老不是一个合格的高僧,如果他是高僧,他应该象<鹿鼎记>里面的五台山清凉寺住持玉林大师一样,即便面对朝廷第一红人韦小宝,也心如止水毫不所动。智真长老和<鹿鼎记>里面另外一个大和尚颇有共同之处:少林掌门晦聪。正是这个晦聪“大师”,完全一派朝廷走狗派头,韦小宝来少林“出家”,立马封他“晦明大师”,以至于寺庙里多数大和尚,都必须要叫韦小宝“师叔祖”乃至于“太师叔祖”,对于少林这个武林泰斗来说,都是个极大的讽刺。
宋代佛教为何式微,最主要是政府的政策重道抑佛。但是从智真长老身上我们看到,作为名门正刹的执行官,竟然也两面三刀,试问何以服众?当大家都造反的时候,他才慌了手脚,处理当事人,只不过在他的权利范围内,这种惩罚更象是一种奖励。
智真长老的故事告诉我们:
1, 钱可通神,高标准严要求都是针对一般小老百姓的,对于有强硬后台的人员,自然尺度不同。
2, 权利可以“便宜”使用,但是有个度的问题。当超过底线的时候,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只是这种牺牲和让步,依旧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变通。
注:小说中的智真长老是活佛身份,能预知过去未来,所以可以容许“天罡星”为所欲为,智真长老以敏锐的目光赢得了一场赌博,最终被宋江等人顶礼膜拜。
智真长老是山西代州雁门县五台山文殊院的堂头大和尚,寺庙的首席CEO,管辖三四百弟子。文殊院庙产丰富,山下小镇多数房屋都是文殊院的固定资产,从小说中鲁智深两次下山买酒解馋,店伙告饶:“师傅莫怪,若卖与你,长老知道了须夺了小人的衣食。”一句来看。智真长老不仅对寺庙内部管理严格,而且对寺庙的雇佣百姓要求甚高,是一个坚持原则的好干部。
北宋年间,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远比佛教受宠。宋太宗时期开始发展,到真宗时期得到壮大,到了实际上的末帝徽宗,道教更是远远将佛教抛到了脑后,赵佶十分宠信林灵素等道士,自己也别号“道君皇帝”,佛教看起来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低潮期。
但是即便如此,五台山文殊院的规模还是相当宏伟的,从小说中便可见端倪。看起来和领导人的正派领导有莫大关联。但是事实是这样么?
智真长老有个俗家好朋友赵员外,赵员外的先祖曾经是文殊院的大股东,因此智真长老和赵员外的关系,有点类同苏东坡和佛印和尚。赵员外是何许人也?娶金翠莲做小妾的当地大财主,当然这是一个“为富很仁”的地主,不仅收容了金翠莲父女,而且对恩人鲁达也相当照顾,鲁达正是在他的包庇下,从军官转变成和尚。看起来,赵员外是个知恩图报的好汉。
赵员外自己本在佛祖面前许下愿望,自己要出家一段时间,但是赵员外不能舍弃人世间的繁华,因此顺坡赶驴,将鲁达作为自己的替身演员。可以说这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鲁达上了文殊院,按照我的理解,智真长老应该对这个混世魔王好好管教才对。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智真长老不仅没有对鲁达好象一般人那样严加管理,反而变相地纵容。从鲁达的法号“智深”来看,和长老是同辈分的弟子。鲁智深明确无误是智真长老的徒弟,怎么可以和师傅一个辈分?对于封建礼教大防和佛法森严的寺庙来说,实在说不通啊。
鲁智深第一次喝酒,是当和尚四五个月后,自我感觉“嘴里淡出鸟来”,于是下了山,走到半山腰,看见个卖酒的汉子,出手买酒未果,便夺下其中一桶酒喝了个快活,完了嘴一抹说:“到庙里找长老要钱!”小贩自然是有苦说不出,假如被长老知道自己将酒卖给文殊院和尚吃,自己恐怕要被严格处理,只能认倒霉,将另一桶酒各分一半,挑了便逃。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公司里一桩笑话:生产处某小伙平时爱去暧昧场所娱乐,某日在洗头房,以一百五十元的价格达成一笔肮脏的交易,完毕后,两手一翻裤兜耍无赖:“我今天出门忘记带一百块了,喏,这里五十你拿着,我下次来给你补全。”洗头女自然不干,她每次都是没有赊欠的现金交易,怎么可以象给农民打白条一样地打欠条呢?当下就不依不饶。那小伙接着说:“我是某某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姓周,你明天来公司找我拿钱吧,你拽着我也没用啊,这汗衫也不值两个钱,乖,明天来拿钱啊。”妓女无法,只能认倒霉,拿了五十块钱放人――――她自然不指望上门去讨这笔“巨资”,估计这小伙也深谙心理学,这“空手套白狼”他经常使用。
事情到这里好象也算告一段落了,小伙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正喜不自禁呢,过了几天,妓女真来了。随同她前来的还有几位民警同志――――妓女不慎,在后面的交易时遭遇严打,被抓个案发现场,于是将以前有关系的一些“客户”和盘托出。正好她恨这小子牙痒痒,第一个就供出来了:“某某公司的部门经理,姓周,他经常来!”警察同志立马就带着污点证人找上门来,可是找遍公司也没有一个姓周的“部门经理”,正暗自咒骂这小子提供假情报,那小伙摇摇晃晃从车间里走出来了,妓女霎时间如包租婆一样高声尖叫:“就是他!!!!!!!!!!!!!”,(当时据仪器监测,超过九十分贝)那妓女总算为自己报了仇。
在派出所里,小周倒是比较配合民警同志的笔录工作,憨厚地笑:“我姓周,但我不是部门经理,呵呵。”把民警都气乐了。
小周的案例很明显,他的想法和鲁智深一样,料定受害人不可能去大本营告状,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但是鲁智深没有料到后果,吃醉了的他,肌肤颜色证据确凿,而且趁醉大闹佛堂,将熟狗腿给同事吃,破坏别人的晚自修,情节严重,影响恶劣。但是智真长老没对他什么象样的处罚,轻描淡写说两句:“下次不要再喝了。”什么事也没有。以至于广大和尚同志意见很大,对于长老这种双重标准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但是长老有长老的理由,他的理由就是:鲁智深是未来的活佛,上应星宿,因此可以另眼相看放宽要求。
智真长老这一番话。可谓和平日里庄严宝相格格不入,鲁智深是不是活佛,应不应星宿,和现在的表现没有关系,不能因为他的未来身份而随意篡改现行的法律法规。要不是赵员外的关系,鲁智深不可能得到这么宽松的处罚。
事情看起来好象解决了,但是三个月后,鲁智深故态复萌,又下山喝酒去了,这次他的罪状比第一次要严重地多,酒后拆毁凉亭、棒打山门、捣毁金刚、重伤群僧,整个文殊院成了建筑工地。智真长老还想包庇,广大无产阶级不答应了,以集体辞职来要胁。智真长老没有办法,只好将罪魁祸首鲁智深发配到东京大相国寺去挂单了事。
但是即便如此,这种处罚更象是一种奖励:文殊院在山西,土地贫瘠,燕云十六州之侧,随时会遭遇战火的洗礼;大相国寺在首都汴梁,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极多,安全指数很高。鲁智深表面上看是被贬,实际上却是毫无疑问的升迁。
智真长老不是一个合格的高僧,如果他是高僧,他应该象<鹿鼎记>里面的五台山清凉寺住持玉林大师一样,即便面对朝廷第一红人韦小宝,也心如止水毫不所动。智真长老和<鹿鼎记>里面另外一个大和尚颇有共同之处:少林掌门晦聪。正是这个晦聪“大师”,完全一派朝廷走狗派头,韦小宝来少林“出家”,立马封他“晦明大师”,以至于寺庙里多数大和尚,都必须要叫韦小宝“师叔祖”乃至于“太师叔祖”,对于少林这个武林泰斗来说,都是个极大的讽刺。
宋代佛教为何式微,最主要是政府的政策重道抑佛。但是从智真长老身上我们看到,作为名门正刹的执行官,竟然也两面三刀,试问何以服众?当大家都造反的时候,他才慌了手脚,处理当事人,只不过在他的权利范围内,这种惩罚更象是一种奖励。
智真长老的故事告诉我们:
1, 钱可通神,高标准严要求都是针对一般小老百姓的,对于有强硬后台的人员,自然尺度不同。
2, 权利可以“便宜”使用,但是有个度的问题。当超过底线的时候,必须作出一定的牺牲和让步,只是这种牺牲和让步,依旧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变通。
注:小说中的智真长老是活佛身份,能预知过去未来,所以可以容许“天罡星”为所欲为,智真长老以敏锐的目光赢得了一场赌博,最终被宋江等人顶礼膜拜。
前一篇:关于拙著《乱弹水浒》
后一篇:布告:暂停连载一周,抵京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