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首席娱乐官文硕
首席娱乐官文硕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59
  • 关注人气:8,4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音乐剧创意浅见

(2016-11-04 00:43:15)
标签:

转载

分类: 音乐剧研究
原文地址:中国音乐剧创意浅见作者:黄胤然

 

中国音乐剧创意浅见

按语:本文从不同文化种族、群落艺术审美定式的不同,提出了音乐剧创意的中国方向和模式,并提出了“文化消化酶”的概念,及音乐剧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写意音乐剧”和“中国音乐剧“2个可能的成功演绎节点。

音乐剧是一个舶来品,兴盛于美国并逐渐风靡全球。目前咱们引进了很多也创意了不少,坦率地说,目前中国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同时取得显著成功的音乐剧案例并不多 - 虽然大家都在媒体上吹嘘自己的如何如何。

为什么宝马奔驰、LV阿玛尼、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美国电影大片、IPHONE手机等等都既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亚洲被趋之若鹜,但音乐剧在中国市场却总是差强人意?我认为,其不成功的原因除了基本公认的民众之“音乐素质、文化品位、人文涵养”等方面尚欠教化外,还有一个更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走错了“创意”的大方向,本文将只针对后者进行探讨。

因为音乐剧是一个需要动用欣赏者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文化消化酶”方能消化欣赏的文化产品。文化消化酶一词前人未有论释,本人暂且给出其定义:在长期的文化浸淫和发展中,不同民族和文化群落所形成的用于理解及欣赏文化艺术作品时,身心系统所调动的审美反应,一般来说,文化消化酶在不同文化民族和群落之间具有独特性,在内部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文化消化酶”是有针对性的,只对它搞得定的文化产品管用。所以,你或者把这个产品变成中国观众特有的“文化消化酶”能消化的,或者把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转变,植入他国的“文化消化酶”,去欣赏消费来自他国的文化产品。显然后者不可能,出路就只有前者了。

音乐剧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集音乐、歌曲、舞蹈、戏剧、特技等为一体的综合剧,不像歌剧、舞蹈剧、话剧、戏剧、电影等那样各自的本质特点鲜明,而是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音乐歌曲。一般来说,文化产品的内涵越是庞大复杂,其文化差异性就显得越关键。文化特质植入不太大的产品像好莱坞大片、IPHONE手机等,消费者的“一般消化酶”就足够对付了,这种产品无需改变就可通行全球。但近年的实践表明,音乐剧显然是一个需要特殊“文化消化酶”方能搞定的产品,是断然不能简单地实施拿来主义的。

至于为什么不同民族和文化群落的文化消化酶就不同、音乐剧为什么非要分清楚个中国美国,可以简要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一路分析如下:众所周知,从文学、艺术、音乐、审美上来说,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美有着太大的不同,几乎可以说是2个极端。

首先说语言,汉字是一种单音节、全息(形、音、意三位一体)的语言符号系统,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汉语语系的有声调,单音节,无形态的特性,也和印欧语系的无声调,多音节,有形态形成鲜明对立。我们是文字统治着语言,而西方则是语言统治着文字。

进而说句子,汉语句子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是散点透视法,形成了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而西方的句子属于一种焦点透视语言(申小龙语)。

再说语境,我们的汉语,位于高语境的顶端(日本第一,中国第二),而西方的语言文化全部处于低语境的顶端,这是另一个极大的不同。

根据霍尔于1976年提出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高语境文化是一种偏重于“领会”、“意会”的文化,低语境文化习惯于利用语言本身来表达情意内容。即高语境文化 – 意会,低语境文化 – 言传。对高语境文化而言,一句话里要表达的意思远远不止这一句话里所有字的总和本身,而是有更多字面之外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和意境,需要你去体悟;但对低语境文化来说,要表达的意思大都已然含在这一句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可以在短短20个字的唐诗里品位、体验无穷的美和意境,而用同样字数的印欧语系的语言来写,是决然不能给他们带来像唐诗宋词所能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程度的。同理,如果让每个中国人都像外国人那样安静下来去欣赏同样那么多行数的长诗,我们也崩溃 – 还没品位到美的时候审美器官已经烦得麻木了。(随便说一下,日本语言文化处于高语境的第一排名,所以其诗歌-俳句比我们唐诗宋词更短,字数更少。)

进而再讲思维方式,也是大相径庭:东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是辩证、综合,具有多重性和多元性,是曲线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是逻辑、分析,是直线的。

由以上诸多元素加上其他因素慢慢形成的文学艺术审美的境界,也演变成了迥异的风格:宗脉上来说中国的艺术是写意的,欧美是写实的。绘画、文学、音乐等等,都是如此。欧美人习惯用那种非常浓重的色彩来渲染,情感和颜料一样充沛而浓烈。音乐上他们更注重场面的波澜壮阔、团队的协奏、内涵的丰富、按一定规则和流程的逐步展现。中国的艺术则更倾向于轻描几笔,飞白、留白,大音希声,大言不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淡色处品浓颜,更有境界,那叫写意。西方艺术只出现了一种审美类型(有我之境),而中国出现了两种(有我和无我之境),这又是一个极大的不同。

既然东西方的文化及审美有如此巨大的差别,作为文化综合性很强的音乐剧这种形式,就必然产生一个不容忽视而又总被忽视的问题:蕴含不同“文化消化酶”的不同文化种族,如何能消化同一类文化产品?

欧美人已经适应了他们那种冗长铺垫、按部就班地直线演绎、直至高潮的音乐剧模式,他们可以连续坐上两三个小时欣赏完,这里面虽然有受众群体文化品位和素质高低的因素、教育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文化浸淫造成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定式的不同 – 这已经固化成各自文化群落的文化基因、成为审美生理反应了,你就别再逆向挑战了。所以必须要根据我们的“文化消化酶”、根据我们偏旋律、偏意境、可竖向跳跃的、立体式的审美欣赏定式来改制产品,也就是要把音乐剧中国化。要中国化,这不是问题;但怎么化,是大问题。

目前的改化模式是把音乐剧从低语境极端的美国式,慢慢向高语境极端的中国式靠拢,我认为,这条路因太漫长、太不实际,因而方向上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从中国这端向美国那端、从高语境这端向低语境那端尝试摸索而去,去中体西用、中魂西形地丰富发展,也许走不了几步就走到了艺术和市场同时闪亮的高潮点,即成功节点。如图一。

[转载]中国音乐剧创意浅见


图一

处于高语境极端的中国写意音乐剧的设想模式,打个极端的比方,假设《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东山顶上》、《天路》、《菊花台》等,这几首歌曲对中国音乐剧目标市场人群来说是家喻户晓、极受拥簇的歌曲,那么你就以类似这几首最好听的歌曲为关键元,先有了关键元,确保有动听的歌曲,然后再去把它们慢慢丰富成音乐剧,特点自然是强歌曲弱情节,重旋律轻戏剧,浓歌舞淡对白,这种创作模式创作出来的音乐剧作品虽然有其先天结构带来的弱点,而且也很难为欧美观众所欣赏,但这种缺陷却却恰恰又不为华夏文化熏陶出来的观众所以为然,因为我们的受众群体可以凭借其独有的跳跃式、写意式欣赏定式来“忽视”这些不足,更重要的是,这种中国式音乐剧以其鲜明的优势特点很能入我们观众欣赏的套,何乐而不为?中国传统的戏剧如折子戏形式也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甚至几百年来很多场合都干脆只表演其中的“关键元” - 精彩唱段而不是全本戏了。

把音乐剧从美国式向中国方向走所花的时间及成本,肯定大于从中国极端向美国极端方向走。前不久另一个很特殊的成功案例也同样可以用来佐证我们的观点,就是《妈妈咪呀》,里面的音乐几乎全部出自ABBA乐队。这支乐队组建于1972年,1982年解散,是欧洲最著名的乐队之一,其单曲多次在欧洲和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上位居前茅。耐人寻味的是,《妈妈咪呀》在嵌用这些歌曲时,甚至连歌词都几乎未改。正是以这几十首歌曲为基本元素和主干,很完美地嫁接上一套颇富悬念和幽默的情节,集合而成了这样一个音乐剧,不但风行美国、韩国,也登陆中国,赚了很多钱,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例子。

高语境氛围里熏陶出来的中国人不需要浓重的铺垫,冗长的预热,就可以被飞白留白的国画、被寥寥几笔的书法、被短的不能再短的唐诗宋词、被形简意繁的旋律音乐所感动,并能以点及面地体会到较高意境的美。那么,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只要把对中国人来说更为关键的音乐剧要元 – 歌曲,创意好,创意到极致,只要我们创作出的歌曲旋律足够动听、歌词足够动人,然后再围绕这些天籁般的歌曲,用舞蹈、情节、对白、特技等去丰富它,那这台给中国人看的音乐剧就成功一大半了。

当然关键是,你得有水平能把短短几十个、几百个大家都认识的汉字排列组合成优美耐读的歌词和对白出来,用那7个音符创意出优美旋律,并演绎到观众的心弦上,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有人说,音乐剧成功与否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公演完以后,是否有1-2首里面的歌曲能被这个社会自发地传唱,如果连一首都没有,肯定失败!哪怕报纸上吹得天花乱坠。如果20-30首剧歌都没把握有一首能打动人心的,就别指望整部音乐剧会产生叠加奇迹,趁早改成电影、话剧等其他形式吧。

作为音乐剧的创意人员来说,一定不能为了音乐剧而音乐剧,应该是:用音乐剧更能打动观众、非用音乐剧不可,而且也有这个自信和能力才行。

对以上假设的中国式极端,有人可能质疑那只是“好歌联唱”,不能说是音乐剧。诚然如是,但从这个方向往美式音乐剧方向创意,第一个可能出现的艺术和市场上双成功的节点,应该是叫中国写意音乐剧,或叫中国雅剧写意雅剧文人音乐剧一类的名词。这应该是只有东方人才能认同和欣赏的、极简写意式的境界音乐剧。人们从中体验到的是一种传统东方文化的风尚,一种在国际上比二人转更拿得出手的、境高意雅的中国品位。它虽然是小众的阳春白雪,但却是中国文化。它可能很短,在1小时以内,剧词和剧诗可考虑用言简意赅、传神入境的诗词、对联、偏文言的白话文体等来创意,但要求能雅俗共赏。表现形式既可以是舞台音乐剧,也可以是电影、系列微电影、“折子微电影”一类的音乐剧,整体是一种古典和时尚结合的模式,题材以古代和古典的题材更为适宜。如附录一的《四季青歌-忆王孙》剧诗创意,可作为一个极端的参考。

再往美国式方向演绎,第二个可能成功的节点,应该是“中国音乐剧”。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它比中国写意音乐剧要更丰满、调用的元素更多、更靠近美式音乐剧那一端。同时题材也更广泛、戏剧结构更纵横跌宕、表现力更饱满写实、时代感更强、市场需求也更大,但始终要注意保持其相当的写意比重。

在图一的发展链上再往下,我建议别走了,不会有太成功的节点模式了,只能是四不像、或美式色彩浓重的音乐剧,不会太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已经被之前的、从反方向的探索实践经验证明了是事倍功半的尝试。

 

谨以此文献于正处于摸不着北的中国音乐剧市场,如属添乱,大乱中混入一小乱,何足挂齿;如有所启悟,岂不美哉?

 

附录一:

四季情歌 宋词【忆王孙】体

应该是世界上最短的中国写意音乐剧,124个字,把青年男女相识、相恋、分别、相思、重逢的故事用中国古典意境来写意演绎。


A1(音乐初始平淡、悠然,

最后热情飞扬)

夏风荷路晚回家

水岸伊人捧素花

欲渡王孙久不发

遍天涯

一见钟情缘是她

 

A2: (前半段持续A1的悠扬纵情,

后半段陡转无奈、悲伤)

秋来菊把满香收

煮酒弹琴水荡舟

无奈功名更远游

倚天愁

风语凄清泪语流



A3: (整段是剧烈悲伤后、深沉

舒缓的相思情浓)

冬云回雪玉帘重

难锁相思入梦浓

水远山高日月同

盼重逢

书尽丹心蜡泪红



 A4: (一种经历了一切之后的

二次浓烈和悠然)

春山细雨润离魂

暗谷清兰久不闻

一叶归舟梦里人

荡征尘

咫尺心香天地深


 

黄胤然

独立艺术策划人

胤然文化创意总监

中国首位文字艺术监理师


胤然文字机构 致力于文化境界、极品文字创意 
惠风诗社社长、《境.界》杂志主编、欧美同学会会员
 
MPM, CIA
QQ:danielyrh@163.com
www.poemaster.co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