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芳,捧出史书报桑梓

周俊芳,捧出史书报桑梓

在参加省第七届作代会间隙,笔者见到了长篇人物传记《布衣将军:一个女记者笔下的傅作义》的作者,资深记者,临猗籍女作家周俊芳。
本来属于省直代表团的她,身影常在运城代表团出现,为家乡人摄影留念,与家乡人一起交流畅谈。“人不亲土还亲呢,心里头还是和家乡亲。”她说。
与傅作义的交集
与周俊芳交谈,绕不过去的是傅作义将军。周俊芳故乡是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南周村。她的父亲周永刚曾是傅作义的部下,她家与傅家还有一些姻亲关系。父亲曾在傅作义的故乡安昌村和南赵中学(即作义学校)教书,当时年仅5岁的俊芳跟着父亲在村子里生活过一年,后又在南赵中学上学。这是第一次的交集。
此后,在平常的生活中,父亲常给她讲述自己当年在傅部当译电员的那段岁月。有一次天黑了,从北平城里回西郊总部途中,与三个战友在路边拦下一辆吉普车,不曾想是傅将军的车。将军竟然让他们几个小战士挤坐在后排座位上,和蔼可亲地问他们生活工作情况……
傅作义的功劳最让人瞩目的,当属对古城北平的保护,让北平无战事,将一个完整的古城交到了人民的手中。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周俊芳说,何止于此呢?要做成这件事,傅将军要顶着各种死亡威胁,若不是大义在胸中,怎么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毛泽东曾对傅作义说:“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奖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章。”“文革”之初,周恩来总理亲笔开列了一份应予保护的高级民主人士名单,傅作义与宋庆龄、章士钊、何香凝等13位高级民主人士,被特殊保护。“还不止于此。”周俊芳说:“傅将军拒绝南下,这让蒋介石以长江为天险,划江而治的想法成为泡影。”这些历史片段深深地感动了周俊芳,她对傅将军的大仁大义在很早的时候便感同身受,并敬仰有加。
为了写作《布衣将军》这本书,周俊芳用了3年的时间,搜集材料、走访将军的后人,陪着老父亲去傅作义将军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实地探访。写成之后,出版社审稿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最后终于顺利付梓。需要说明的是,周俊芳的这本书是山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图书。而她能从小村走进省城,其中有着一段特殊的人生历程。
奋斗,再奋斗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旅程,要靠许许多多的机缘来安排与成就。就像周俊芳,当年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至晋中,她也转学到了晋中。但读高中时,因向往老家运城优越的教育传统,她又回到了运城康杰中学。高考时,她考入了晋中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一干就是8年,随后由于对文字的喜爱与擅长,她应聘进入晋中日报社,成为一名文字编辑。
从晋南走到晋中的周俊芳,基因里有河东人对于文化的深情、文字的热爱,骨子里多的是晋南人的执着、坚毅,还有不甘人下与不服输。她工作勤恳、业绩出彩,编发的版面与写作的稿件不仅数量排在前列,而且质量也令人刮目相看,多篇文章曾受到社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许表扬。其中有一篇文章,因为恰好在晋中的两会期间刊发,一时引得一纸风行,晋中纸贵。
2004年初春,她将刊发有自己作品的报纸找了几张,又写了一封诚恳而简短的自荐信,寄往省城的《三晋都市报》报社。那时,晋南人冯印谱先生任总编,他欣赏周俊芳的才华,答应让周俊芳来报社工作,但同时他又告诉自己的这位晋南小老乡:“报社招聘原则上要30岁以下的,你已经32岁,在年龄上没有优势,先工作,其他方面暂不考虑。”开弓没有回头箭。说是背水一战也罢,破釜沉舟也好,既然有了这样的选择,无论前路如何,都要走下去。带着晋南人不服输的劲头,她义无反顾地闯进了省城文化圈。
最初在编辑部做编辑,有3个月的实习期。刚到报社两三周时间,周俊芳就写出了三篇特稿,整版的体量,丰富而饱满的内容,不俗的才情与文采,在报社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大家在问,这个刚来的周俊芳是哪一位?她是从哪里来的?她为什么出手如此快捷,还如此漂亮?开局不错。不到半年,机缘巧合,她就当了专副刊部的负责人。
她负责专副刊部工作期间,部门的编采人员有十六七名,版面之丰富、厚重与精彩,常为人所称道。她不仅带领部里的年轻同志一起采写,而且大量从外部约稿,不仅从省城的名人中间约稿,而且从全国各地的名人当中约稿。评论版、杂文版、旅游版、情感版,那种包容带来的多彩,丰富带来的厚重,为报纸增加了厚度与温度。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周俊芳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评论部主任。虽然生活在晋中,工作在省城,但人到中年,家乡运城还是她最牵挂的地方,父亲、母亲、乡亲、老师、朋友……尤其是父亲,他常常为自己讲傅作义的故事,在记者生涯中,她也陆续写过一些与傅作义有关的短文和新闻报道。积累了那么久,在前辈的鼓励下,她决定写一本关于傅作义将军的书,为自己的思乡、念乡、爱乡之情,寻找一个出口。
向生命致敬
周俊芳在她的《布衣将军》创作谈中曾经这样写道:这本书一是向傅将军致敬,崇敬他的高洁品格与家国情怀;二是书写了父亲坎坷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感念父辈们的青春岁月,是他们青春的赞歌。
在这本书中,周俊芳按照时间顺序书写了傅作义先生戎马倥偬的一生,在这条主线下,她还书写了如父亲周永刚及跟随傅作义南征北战的普通人,他们坎坷的生命征程。这些人大多是傅将军的家乡人,当然也是周俊芳的家乡人。
在书中,傅作义是奋斗的楷模,其他众多的小人物也有奋斗的生命历程。他们头上没有光环,却一样可歌可泣,他们组成了家乡在那个时代的奋斗群像,代表着家乡的精神与气质。
在写作《布衣将军》的过程中,她接受了一次最完整、深刻的家国情怀教育,她发现对于故乡、故乡的人和故乡的一切,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情。为了家乡,她愿意不计回报地付出更多。因而,当家乡建设傅作义纪念馆,要在馆区附近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时,她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为工程的最终落地贡献了一份力量。“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在晋南河东妇孺皆知的一副对联。周俊芳愿意以她的写作回报家乡。目前,她正在积极写作第二本书,在这本书中,她大量走访傅作义先生的后人,力争还原军事之外、生活当中的傅作义将军。祝愿家乡先贤的精神能够以她的书作为载体,向更广阔的时空传播。作者系《运城晚报》记者 张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