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言专访

(2017-06-28 11:45:06)
标签:

文化

赵树理文学奖彰显时代气息系列报道之十一】

金融高管吴言:文学真是这样,有付出就有回报)

·  【“赵树理文学奖彰显时代气息”系列报道之十一】金融高管吴言:文学真是这样,有付出就有回报

获得树理文学奖的评论家吴言。

  一个理工科专业出身的金融高管,与文字写作本不搭界,可人到中年,她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重拾少年时的文学梦。2012年,她以2.8万字的长文《向五十年代致敬》敲开山西省作协评论委员会的大门。之后,凭借精准解读《三体》三部曲,以万余言的《同宇宙重新建立连接——刘慈欣综论》一文,成为科幻文学作家刘慈欣研究的重点评论家。
  她叫吴言,本名李毓玲,在2013-2015年度赵树理文学奖评选中,以《同宇宙重新建立连接——刘慈欣综论》一文获得文学评论奖。谈及获奖的心情,吴言坦言:这次并没有喜出望外,因为上届就参与了,《向五十年代致敬》进入终评,却只得了两票。今后,如果不是写出了什么鸿篇巨著,能令赵奖生辉,还是不要参加评奖了。

IT女实为文艺女青年

  在山西文学评论界,女性评论家不乏其人,吴言无疑是其中卓越的一位。
  1969年出生的吴言,祖籍山西原平,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计算机工程师。年轻时,吴言也享受过技术带来的乐趣,在她眼中,编程也是一种创作,能让人有满足感。不过与好多IT男不同的是,技术对她的吸引总没超过文学,她最终还是走向了文学。
  少年时期,吴言就很喜欢看父亲带回来的《十月》《收获》等杂志,父母怕耽误学习藏起来不让她看,她就偷偷看。上大学选择理科,但文学梦的种子早已种下,经过了几多春夏几多风雨,到了不惑之年,她觉得,到了追求一点自己爱好的时候。
  其实,多年以来,吴言在别人眼中就一直被视作文艺青年,就是源于她对文学不能忘怀,行事作风有多书生气。但这也在很多时候帮助了我。特别是在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中,我觉得我自己总能摸索到出路,总能找到光明。理性的吴言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她说,人生除了物质生活,为自己找寻精神的安顿也是必需的功课,否则怎么应对生活艰难的一面?不可能有谁是一路幸运的,你必须可以倚天屠龙,仗剑前行。这时候你的爱好就能帮助到你。
  在吴言看来,纯文学有更多的精神内涵,符合她追求精神支柱的要求。纯文学不会消亡,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承载。文学是我追问生命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帮助人们面对人生困境的方式。人需要一些高于现实的指引,才能越过面前的曲折。
  丰富的人生阅历,给吴言的文学 道理 巨大的能量,也使得其文字不是青涩的,有一定深度。当下的文学受时风的熏染,很光怪浮华,吴言说自己更愿意沉下心来,找寻到更本质的东西。
  五六年时间,吴言写了十七八篇评论文字,有长有短,共计二十余万字。2016年末,吴言将这些作品集结成册,取名《灵魂的相遇》,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序言当中,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段崇轩如此评价:对散文、随笔手法的大胆借鉴,使吴言的评论别具风采、自成一格。她在评论的结构、语言上也充分运用了散文方法和手法。譬如把我作为评述人,结构和调度整个章节。我的阅读过程、情感体验甚至人生经历,也自由地穿插在文章中。这样,作品、作家、评论家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微妙的 对话 关系,创造了一种 众声喧哗 的文学景象。

有个声音从心底流涌

  吴言说自己的写作,纯粹是一种自发式写作,喜欢的作家才会阅读、评论,不喜欢的漠然视之。张洁、史铁生、王安忆、张炜、范小青、徐小斌……她钟情的作家,大抵是那些具有思想穿透力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家。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春天,那些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引领了一代风潮。那时候吴言还是一名高中生,受其熏染,热爱文学,最喜欢的作品是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红衣少女安然是她那时的偶像。起初,她还迷恋王朔,尚未走红的王朔,当时有一个中篇《浮出海面》,吴言读了十几遍。到后来王朔爆红,吴言反而开始警惕,后期的作品都不看了,他也不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了。这个对艺术的直觉力,令吴言有些小得意,起码,她洞察到了好作品的标准。
  吴言说,自己评价作品的好坏很简单,它是不是直指人心,它是不是令人感动。我既不是小说家,也不是评论家,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
  评论长文《向五十年代致敬》,是吴言第一篇在文坛得到认可的文章,发表于2012年。2011年,吴言就写了两篇有关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文章,分别是已故作家史铁生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之后她做了个阅读上的挑战,想要读完张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10450万字的《你在高原》。这部书就是写50年代人的,有些像上世纪50年代人的精神自传。读完后,吴言没有选择单独写这部作品,而扩展到整个上世纪50年代作家群体,第一部分写《你在高原》,第二部分写王安忆,第三部分写整个50年代人,全文2.8万字。
  吴言从这一代作家身上受到很多启发,认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拓荒者,不是我们这些后来人可以模仿的。这些人都是50年代生人,他们身上有着其他年代人身上没有的特质。在文坛他们显然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代人。作为一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引领。 向五十年代致敬 ,这个声音从我心底开始流涌。

压力之下的洪荒之力

  研究刘慈欣,是吴言接手的一项任务。山西省作协评论委员会组织策划一本评论集《穿越:乡村与城市》,15位评论家对15位中坚力量的小说家进行评论。当时刘慈欣在省外已经声名鹊起,在山西相对冷僻,甚少专评文章。吴言顶着压力,闭门4个月,充分发挥理科生归纳、提炼、逻辑的擅长,穿行在星空与宇宙间,专注品味科学之美,着重解读《三体》三部曲,评价了刘慈欣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紧接着,吴言又写了《星空的奥妙——刘慈欣访谈》《从太行到世界——刘慈欣印象》,分别发表在《名作欣赏》《山西日报》上,这对吴言是一个不小的鼓舞,由此,她成为刘慈欣研究的重点评论家。《同宇宙重新建立连接——刘慈欣综论》完成后3个月,《三体》获得雨果奖
  这是吴言第一次抛开以往散文化评论写作方式,写一篇正规的、更像评论的评论。她说自己是用了些洪荒之力的,因为压力特别大。以吴言严谨的做法,刘慈欣的作品她几乎都读完,还需要参考其他文献,当时他还没获奖,科幻评论这方面还是有些滞后的,相关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可参考的不多。
  文学真是这样,有付出就有回报。吴言直率坦言。在吴言眼中,刘慈欣是个很低调的人,有着理工科技术男那种朴实,并不善酬酢。他也是很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一位作家,对科幻和世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否则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他整个人的呈现和作品是相符的,没有某些作家表现出来的那种分裂感。刘慈欣的文字风格有着理工男的朴素和精准,读起来也是很吸引人的。
  吴言希望女性能多接触一下科幻和理科,因为这可以平衡一下自身的感性倾向,而读科幻作品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自我觉醒滋养未来

  吴言最喜欢的作家是张炜和王安忆,原因是比较知性,有一种知识分子应有的理性精神。他们的作品有着自生性,是我们这片土地自发生长的文学,看不出受西方或拉美影响有多大。
  吴言总结王安忆的特质是——“真诚和勇气。但却能最终决定一个作家能走多远,因为到最后体现高下的一定是作家的人格力量。王安忆有意远离了各种文学思潮,同主流价值也保持着距离,但对我们文化中那种深沉的本质却很好地把握着。就我个人来说,近几年总是能从王安忆的作品中获得支撑,这是在男性作家那里不太常有的。作为女性作家,吴言并非一个以性别区分文学的人,她的自我觉醒和从文学中吸取营养的能力,成就了她的今天,更滋养着她未来的路。
  她说自己,当下最想做的还是阅读,提高阅读质量,系统地阅读经典。好在有阅历帮助,我能辨别出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什么是经典。除了小说,她还喜欢非虚构文字,目前一直在读张炜的20卷的非虚构作品《万松浦记》。
  她也在读《鲁迅全集》,在她看来,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作家,不熟读鲁迅,不领略鲁迅精神内涵,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年轻作家的阅读清单中,大都是西方外国作家的名字,中国作家里竟然没有鲁迅,我觉得他们在走弯路因为你从外国作家那里能学到思想、技法,唯独学不到地道的中国语言,而语言是决定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关键。当然我也很需要读外国的经典作品。


  深爱着自己工作的吴言说,我一直庆幸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它能平衡性格中过于感性的部分。技术也训练了我的思维,我现在写文或做事总是很条理,线路分明,结构化思维,对写评论有帮助,但对写小说可能有副作用。
  吴言说从开始就一直想搞小说创作,进入文学评论就有点歪打正着的意味,好在文学评论已告一段落,下一步,她想尽快找到小说的创作方法,踏上小说创作之路。今后还会写文学评论,但是为写小说服务的。

本报记者 周俊芳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