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岂有花魂作后身明末清初女画家李因
文/梦光情雨
一场雨又一场雨,走出夏日。一阵风又一阵风,接近秋天。
梦影似的夕阳,是一抹枯黄的往事么?在遥远的树林,凋落下枝头,未及说一声:“无奈”!
朗朗的月亮被糅碎了,飘作飞絮,点点。雪花翩翩,不是梦的衣裳。
雪地的无限苍白里,那是谁画的梅花?犹如青春之红颜,粲然一笑,又很伤心似的。
“梅花”的作者——明末清初女诗人兼女画家李因,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生于公元1610年——卒于公元1685年,会稽(今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李因工画山水、花鸟,疏爽隽逸,毫无女子纤弱之气。李因亦工诗,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

那雨那风那落叶那雪,那雪中之梅,仿佛她挥洒着画笔走过的一生。李因学画师出白杨山人陈淳,落笔雍容而洒脱,栩栩如生的花竹禽鸟千情百态,个别佳作从精品、妙品而趋向神品之境。
李因幼时家贫,写字无纸,竟在蒙尘的桌面上写诗。有文士葛征奇,因惊赞李因的咏梅诗“一枝留待明春开”之句而与之成亲。
葛征奇亦工诗画,尤以山水见长。二人每于风光绝胜处作画,并合用“芥庵”小印。有时限韵斗诗,即兴题咏,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李因随为官的丈夫宦海漂流十余载。清兵入关时,二人乘船安徽宿州,恰遇明军哗变,飞矢如蝗,箭雨横飞,李因以身体掩护丈夫,中数箭,手掌被射穿,冲出险境。
后来,丈夫葛征奇死于战乱。
李因孑身一人,隐居作画近40年,康熙初年病故。李因有诗集《红笑轩吟草》传世。
李因喜植梅花、画梅花,并望梅寄情,抚景凄然,集中有二首咏梅悼亡夫的诗:
曾咏梅花待晚春,
泉台应念未亡人。
再生恐是非非想,
愿化花魂作后身。
虽不能有来世再生重续前缘的侈求,但痴情的诗人犹然天真地想入非非,愿化作灵性的梅花,在摇曳的思念里梦魂相通。
另一首诗:
白发蓬松强自支,
挑灯独坐苦吟诗。
此愁漫为梅花道,
肠断黄昏风雨时。
强以支撑花白的晚年。挑亮灯花,如燃烧的梅。又何必将此愁情说给梅花呢?黄昏时,断肠的风雨又吹入诗中。
仿若听到葛征奇说:纵不能身化梅花,便单只为梅花一样怀念我的人而死,也是幸福的。因为,死甚是之矣,难的是找到值得为其而死者。
http://pic.zcom.com/u/attachment/201112/1/1132585_1322732398qxYg.gif
所有博文均属作者本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采摘!若有采用我篇什的报刊、杂志等请告知:我的邮箱:fsrbltj@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