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16岁亮剑破解敌军数十万包围
文/梦光情雨
自古英雄出少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李世民是个人才,从李世民少年时期的表现就能看到他的卓越才能。
李世民16岁雁门献计,疑兵退去始毕可汗数十万大军的包围圈,解了一位昏君之围,可以说是李世民一鸣惊人!李世民不仅救了皇帝,也救了中原人民,还让自己初露锋芒,展现了李世民无往不胜的才能。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大业十一年,16岁的李世民——一颗中国历史上的灿烂明星开始从地平线上初露峥嵘。据《隋书炀帝纪》记载:
“十一年……八月乙丑,巡北塞,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皇帝车驾),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屡)战不利。上(皇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因谏乃止,齐王以后军保于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前来勤王,于是守令各来赴难。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冬二月壬戌,上至于东都。”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隋炀帝杨广四处巡幸,来到现在的山西,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大军准备袭击隋炀帝的车驾,幸得隋文帝的女儿即炀帝的姐姐义成公主通风报信(义成公主是隋文帝与突厥和亲嫁给启明可汗的公主),大军团团围住,雁门军队无法抵挡,隋炀帝杨广准备突围,因寡不敌众,在大臣的劝导下才固守不出,命令齐王保住崞县,下诏天下诸郡募兵前来勤王,各地守将纷纷赶到,终于解了围,回到了东都洛阳。
这是隋炀帝杨广的本纪,至于谁来勤王,用了多少人马,用了什么战略战术还看不出来,但是,如果不是谙熟兵法、善于打仗的将军,要解雁门之围谈何容易!
这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李世民。
据《纲鉴合编》第三册《隋纪炀帝》记载:
“乙亥十一年……八月,帝巡北塞,突厥始毕可汗骑数十万,谋袭乘舆,急攻雁门。诏天下募兵,守令竞来赴难,李渊子世民,年十六前来应募,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
谓云定兴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为我仓促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令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援兵大至,望风遁(逃)去。’
定兴从之,诸郡沿兵亦至。九月,始毕解围去,十月帝还东都……”
这段记载时间、地点和上段相同,但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李世民应募,并为之出谋划策,用疑兵之计,在诸路人马的配合下,使始毕可汗撤军北去。

16岁的李世民一出场就具有指挥才能和大将风度,这是隋炀帝的传记所载,主人公是隋炀帝杨广。
再看唐太宗本人的传记,《新唐书太宗皇帝本纪》记载:
“大业中,突厥围炀帝于雁门,炀帝从围中以木系诏书,投汾水而下,募兵赴援。
太宗时年十六,往就募,隶将军云定兴,谓定兴曰:‘虏敢围吾天子者,以为无援故也。今宜先后吾军为数十里,使其昼见旌旗,夜闻钲鼓,以为大至,则可不击而走之。不然,知我虚实,则胜败未可敌也。’
定兴从之,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这段记载,李世民不仅有谋略,还深思熟虑,预测其后果。面对突厥始毕可汗的凶暴和愚蠢,李世民真是知己知彼,采用虚虚实实的战术,不战而退去数十万大军。
这段历史被小说家们演绎为精彩的故事,蔡东藩《唐史演义》写道:
“……来了一大队突厥兵,头目叫做始毕可汗,欲拦途掩击,劫夺乘舆。炀帝闻报,忙驰回雁门,据关自守。始毕可汗竟调集番兵数十万,把雁门关围住,日夜攻打,炀帝惶恐万分,传檄天下,下令勤王。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募兵,可巧有一将门种子,济世英雄,竟到定兴军营,报名入伍。看官道是何人?便是抚慰大使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世民才阅十余龄,已将古今兵法,揣摩纯熟,复生一副胆力,到处交游,轻财仗义,端的是天纵英姿,不同凡品。至炀帝被围雁门时,他已十六岁了。
云定兴见了世民,问过履历,已知是名家子,更因他相貌魁奇,格外加敬。
世民即献计道:‘始毕倾国前来,围攻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因敢猖獗至此。为我军计,应大张军容,布设旌旗数十里,即使到了夜间,也必鸣金击鼓互相呼应。始毕闻我大举,必疑是援兵齐集,望风遁支去了。’
定兴点头说:‘这是一条疑兵计,今日正用得着哩!’
当下依计行事,逐队进行,果然始毕可汗堕入计中,即解围自去,断帝得安返东都……”
这段故事与史实相符,更形象生动,雁门解围,16岁的李世民立了大功,更显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然而隋炀帝杨广有何赏赐,史书却无记载。
李世民没有想到自己原来救了一个狼崽子,不仅自己没有得到赏赐,连主将云定兴也未得半分功劳。
按常理,这样的皇帝真不该救。但他毕竟是皇帝,若被虏去,突厥乘势占领中原,南北朝的悲剧又会重演。这次解围救了谁?救了中原人民,也使李世民认识到像炀帝杨广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辅佐的,为李世民后来反隋种下了种子。
http://pic.zcom.com/u/attachment/201112/1/1132585_1322732398qxYg.gif
所有博文均属作者本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采摘!若有采用我篇什的报刊、杂志等请告知:我的邮箱:fsrbltj@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