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
生于公元1693年——卒于1765年,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郑板桥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郑板桥为人疏放不羁,日事诗酒,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廓、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郑板桥著有《板桥全集》,代表画作《兰竹图》。

是你的笔管咬着现实么
你书法一样的竹林
瘦瘦的
秀秀的 正直
英挺
是蓬勃的呐喊
还是葳蕤的私语
风声
雨声 心声
民声
存在取决于生命的意志
不会在迷失中退守
心灵
你的故事像漫山的翠竹
青
青
郑板桥一个狂士,一个怪才。狂得可亲!怪得可爱!
从正统的藩篱中蹈出,艺术园林中的“异端”兀傲地崛起奇观。
郑板桥三绝:画、诗、书。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你画的竹,至今还活着,尽皆繁荣着生命的葱茏,或刚挺,或清劲,或飘雅,或秀媚,千姿百态,都在笔底栽。有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有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无须“胸有成竹”,无须模式化地复印生活,而是涉笔生活,却又“笔墨之外有文章”,胸无定竹,浓淡疏密,随手写去,竹影依依,摇之于纸窗粉壁阳光月华之间,沾满烟岚露气,将眼中竹、手中竹、心中竹形神合一,情融景通,在多元化的艺术追求中,完成“无极而太极”的整体趋向。
郑板桥的竹,是横在牛背上的牧笛,吹奏四时常新的田园风光;是怅卧惆雨中的洞箫,呜咽着“民间疾苦声”;是“一塘蒲过一塘莲”中的船篙,点弄那烟蓑野笠水云居;是清风江上的钓鱼竿,钓来一竿斜阳,钓来一江波浪涌华章;是让历史履迹的板桥,迎迎送送,古人今人,悠悠而来,翩翩而去……你的竹,千千百百个你!
郑板桥画的竹林中的奇石,可敲出古雅的乐曲,幽兰飘香四溢。画中的月亮初一残缺十五园,默默变幻……
郑板桥“乱石铺街”的字体,攀上山顶,忽而起飞,化做长空的雁阵……滔滔,涌涌,把多少眼睛的窗子洗亮!
郑板桥!你是一部厚厚的传奇,一部长长的电视连续剧!编剧是你,导演是你,演员是你!
郑板桥丢失的那支笔呢?不愿变成核潜艇或航天飞机,它站在内审和外视的双重宇宙里,延伸根须,依然“直摅血性为文章”,不再难得糊涂,而是大呼一声:难得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