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续后世经纬写天下春秋
文/梦光情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早年做过小吏,中年从事古籍整理并讲学,晚年周游列国和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孔子博学广识,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提倡“因材施教”。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他的儒家学说和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汉代以后,统治者一直尊之为“圣人”。孔子生平无著作,其思想言论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一条名叫“文化”的长河,地图上没有;一条地图上没有的长河,却流遍了神州;一条流遍了神州的长河,滋润了百代千秋。孔子的背后是源头,孔子的面前是上游。河水从你手上流过,像飘飘展展的长袖。孔子挥挥洒洒地投入,并送走——你的《论语》,你的《春秋》,你的肝胆,你的血肉;你天长地久的奔腾,你无所不在的渗透……在故乡的古柳树下,在童年荡秋千的枝头,在老爷爷的谆谆教诲里,在人生之旅的路口,随时与你相逢,随处与你邂逅。
孔子少年时家境寒微,每为衣食所忧。青年时当过小吏,管理仓库和羊牛,那时没有人知道——你“仓库”里装的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时没人懂得你放牧的是山川日月和后世春秋。中年时你办起最早的学校,不拒豪门贵族,兼顾三教九流。你的“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将各类人才造就,广收门徒三千,含英蕴秀。
一部《论语》,几乎让每册史书都澎湃你思想的涛声,几乎让每颗心,都起伏你呼吸的节奏。当写下你的名字,每个字都蘸满了阳光。你的“仁者,爱人”化作我们性格中的温柔、敦厚。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物欲横流的沧海里,成为轻轻荡漾的人性的方舟。
孔子本欲修明国政,将苍生拯救,怎奈国君昏庸、奢迷、腐朽,奸佞捧为座上客,忠良贬为阶下囚。孔子直言进谏,难挽浊浪狂流,只落得个空怀宏愿,壮志难酬。孔子仰天长叹,弃鲁国而出走。
一种壮烈的行为、苦难的流徙、崇高的追求。茫茫大野。衰草落阳。莽莽森林。雨疏风骤。老马疲惫,车轮破旧。孔子萧瑟的衣襟上凛冽着冷冷的悲愁。凄凄的残月,凋落下肩头。道路从你脚下抽去,山川从你脚下流走,而那苍白的清霜,夜色的浓厚,总是望不到边,总是不能穿透,只为了把那盏信念的灯高举在手。孔子亲率众弟子游说于列国诸侯,如海底的蛟龙,不能翻上云头。似忧郁的宝剑,空在匣中夜吼,孔子是思想旷野中孤独的夜行者,浪迹飘流。一个为所有家庭写下人生箴言的人,却只能无家可归,醉倚斜阳,困厄荒丘。但你还是相信,既然灵魂选定了征程,归宿必在远方,无论是地尾,还是天头。也许孔子的儒学星座,就在那时孕育、结构。智慧之流的源头,来自滴血的伤口。在最苦难的境遇,最贫寒的时候,孔子灿烂了起来,像经霜的红叶,成熟了一树鲜艳的盛秋!
孔子沉思悠悠地行吟,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外奔波13年,把困苦劳顿、憔悴的身影、蹒跚的脚步和零落的梦一起扔在身后。孔子回到鲁国后,将一大把花白的年龄,重新梳理,埋头典籍,穷经皓首。
多少凋谢的灯花,多少心血的激流,孔子卷帙浩繁的播种,赢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因孔子而保存了《春秋》里的风驰云涌;因孔子而留下了《诗经》里的“在河之洲”,还有《尚书》、《礼记》……照耀天下学子的案头和心头。在“五经”之中、之外,让人悟到:歌声,只有穿过寂静,才能到达彼岸渡口。灯光,只有走过暗夜,才能融进黎明的潮头。任何伟大的个体生命,也无法把历史的全部沉重抱起,或者带走。
曲阜富丽的孔府,给瞻仰者以文化的享受;松青柏翠的孔林,令游人感到历史的深厚;而散见五洲四海的孔庙,让世界因你想到神州。孔子与时间齐名,孔子与日月携手。哪怕身后有那许多风嘲雨弄,毁誉交并,都不影响你真实的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