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书生元宵夜“红绡媒”缘定今生
文/梦光情雨
平静的生活海面上,有时因风乍起,跳起一朵流星似的浪花。那奇情艳彩,飘忽而至,像神异的艺术灵感,涌动着渴望的心——

南宋时期,一个仪态潇洒的穷秀才,在元宵节之夜,悠然游于乾明寺,拾得红绡帕,裹一香荷包,包藏二绝句,字迹娟小,词清意秀,其一是:
金珠富贵吾家事,
常渴佳期乃寂寥。
偶用志诚求雅合,
良媒未必胜红绢。
诗尾书曰:“有情者得此,欲与一面,请来年灯节夕,于相蓝后门,车前有双鸳鸯灯者是也。”
秀才反复吟哦,感之良久,有诗酬和:
自睹佳人遗赠物,
书窗终日独无聊。
未能得会真仙面,
时赏香囊与绛绡。
次年,元宵节。秀才满怀心事,到约定处。徘徊于暮色中,等了很久。果见雕轮绣帐,车前挂鸳鸯灯,华彩煜煜。秀才趋而近之,但护从甚众,无计可就。乃反复吟诗于车后:
何人遗下一红绡?
暗遣吟怀意气饶。
…… ……
料想佳人初失却,
几回纤手摸裙腰?
女子闻之,从车帘内窥望,见书生秀气英英、文质彬彬,甚是喜悦。正苦于无法搭话之际,忽见一卖花村姑迎面而来,女将其召至车前,买一束花留下,急匆匆写一纸笺,置于另买的一束花中间,小声嘱卖花姑娘交给跟在车后的书生。花中纸条传递之信息为:明日此时此地晤面。次日,二人相会,同到乾清寺,书生取出红绡帕及香荷包,女子口占一绝自述:
门前画戟寻常设,
堂上灵簪取次看。
最是恼人情绪处,
凤凰楼上月华寒。
告之曰:“我乃良家女,被兵乱沧桑所卷,今为节度使李公之姬。李公老迈昏愦,且性情暴悍狡戾,如伴虎狼,误妾芳年,实是终生之憾。”遂与生幽期,由寺中老尼相助,携带财物,同侍婢彩云一起随书生乘船出逃外地,隐居姑苏,得其自由身,相爱偕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