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艺漫谈(见稿于《诗词世界》第9期)

(2011-10-09 10:11:47)
标签:

诗艺漫谈

见稿于

诗词世界

第9期

诗评

文化

分类: 美文天下(原创)(散文、散文诗

 

                    诗艺漫谈


                                  刘天笳

                 

诗艺漫谈(见稿于《诗词世界》第9期)

 

                               诗海采珠



 

当下写诗的人和读者相对而言占有一定空间领域,由其近年来势头迅猛的博客发烧群中也有不泛其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我非权威无法做出具体统计,谨以本人一己之拙见与诸位老师们做业务学习、业务交流。时下诗坛,诗歌不容易在统计报表和上涨的经济数字一同涛飞浪卷,也少有爆出轰动效应成为运载火箭!但有一片土地属于写诗之人,只因这脚步踩进泥土,像大树的根须紧紧把大地拥抱!他们翻阅许多古老的书页,底色很深重,也许有倒悬的根须系于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愿在民族文化的积淀上开放渺小的自己,抒情的主人公们在富有思辩色彩的审美客体中寻索人生价值的升华。

诗人的眼睛流露心怀坦荡,用诗的眼睛望着生活,诗人的眼睛里驻扎许多阳光,用睿智的额头写满人生四季,抒情人生旅途。诗人只因对生活爱的深沉,并非只在艺术中躲藏,当走向深深的底层,高高的山岗,正直的脊梁能敲出铮铮的音响。诗人写诗的日子,每天也在消耗自己,不休不息,如一条奔涌的江河不断不绝,诗人抒情生活的同时,每天也在储存自己,栽满潮涨的灯光、消瘦的夜。诗人不知是敏感于季节,还是冲击了情感之潮。诗人的手指忽然抽成青青嫩嫩的枝条,举着太阳、月亮、星星……为千啼百转的语言作巢。诗人用嫁接于枝头的笔管激荡成柳笛,每个音符都被清亮亮的春风与阳光咀嚼,字里行间如走进走出的风景,都是人生与自然的素描。诗人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犹如从一个海岛到另一个海岛,从血管到笔管延伸为输出思想情感的河道。诗人众多想象的起飞,升华为艺术、创造。诗人推开灵魂的窗子,豁然敞开自我,与历史、与未来对话。一朵朵诗絮灿烂着,如清醒的千点明星、万家灯火,在天空燃着、在街头笑着、在河里流着、在风中飘着……诗人的心便是一座不夜城,在真诚的回音壁、善良的鸽群、美的花朵、艺术的草坪、爱的弦歌里激荡……

诗是艺术的精灵,是心灵和思维的狂欢节,诗是穿过灵魂缝隙的风,是进入心房的门铃,是写诗和读诗的人的公开秘密。诗永远属于情感世界,就某种意义上说,诗歌发展史,乃是人类在各个时期社会生活中感情流涌的记录册。

诗歌创作是诗人心灵的自由创造,又要提供给社会,给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享受、震荡、共鸣、回声……诗歌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不论经历多少分化与重组,不论出现多少新的流派和风格,不论是现代式的、古典式的、西洋式的,甚或是有些奇奇怪怪的楼台殿阁、小桥长亭的各种造型,都应该被视为诗的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艺术的建筑。

巡视古人诗路的足迹,现代诗歌创作的技巧、构架、美感、风格、种属,以及选材、立意、开掘性、构思巧等等也应借故明鉴,学而习之,继承发扬!

古人对诗的开头和结尾起落之句尤其重视,大都主张藏头不露尾者为善。如谢榛在《四渔诗话》卷一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拙摩前人力作,其开头和结尾法,略举一二。如:

一、诗的开头法:

写诗如何开头本不该有什么公式、格局,而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行文走笔,势态纵横,在不拘法度中“合法”缘起,才为顺畅。如果说诗情是一脉悠悠的流水,它总是要找到适当的突破口而溅起激动人心的浪花,或从幽谷花丛中迤逦而来,婉转多姿,或在平滩旷野中轻歌细语;或从雄崖绝顶上轰然而下,飞天直泻,或在暗礁危石上拍响大潮,先声夺人;或平实坦荡,或跌宕有致,手法之多,不胜枚举:

1)比兴法:诗人不直陈其事,不直泄其情,抓来个恰当的比喻,领起全篇。《诗经》中《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言在此而意在彼,自然发端,触物以起情,是谓兴。比与兴往往互为渗透,难分难解,故古人多有“此而兴也”、“兴而比也”之说。此等开首,常可渲染气氛,烘托心境。

2)平铺直叙法:如杜甫的《石壕吏》,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起,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款款道来,层次井然,脉络分明。至于在抒情诗中先就眼前景写起,由近及远,然后荡开一笔,即景生情,由具体而抽象,由外观而内在,情景相生,这类技法更属常见。

3)倒叙逆挽法:犹如小说、散文中之倒叙。如杜牧的《赤壁》,由“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起怀古之幽思,继而念及“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后似断实联,倒而逆挽。结构上荡起回旋的美感,蕴藏着象外之意,意外之旨。

4)重峦叠峰法:绕道而行之,在山重水复中极尽其曲径通幽之妙,由铺垫而渐入正题,看似泛泛纵笔,汪洋恣肆,而实则匠心独运,意趣横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开端,由恍然迷离,变幻莫测,步步引人进入雄奇壮伟的佳境。

5)感叹法:恰似今人的新诗,开头就从肺腑深处迸出个“啊!”字来,恍若铜钟骤响,声震四野,以强烈的抒情划入或雄阔浩翰,或幽远深邃的意境。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篇既直抒胸臆,情思飞扬,超越时空,真有大气包举之势!

6)对面飞来法:不是由此及彼写,而是由彼及此,“横空出世”,飘然而至。杜甫的《月夜》不从自已客中独看长安月着墨,而是神驰千里之外,从妻子身边起笔,反衬自身伤时离乱的相思之情,心中隐忧倍加凄切。

7)问答法:以一问一答,或只问不答的设问或反问句开头,造成悬念,读下去方觉疑云顿开。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即是。

8)狂飙突起法:如奇峰兀然而立,飓风萧然而起,直逼星汉,摇人心旌。若猛士拔剑,电闪雷鸣,举座皆惊。李白《将进酒》劈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及曹植《赠徐干》当顶跳出“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句,均能收到意料之外的给人以苍莽高亢之感的艺术效果。

总之,在诗的这盘棋上开局之法可谓多矣,当不会有“开头概要”的章程,怎样着一句而风云变色,警醒通篇,尚需破出陈规,不断创新。笔者索其部分门类,其称谓并非见诸名人经传,难免有“杜撰”之嫌,姑且执此一端,以求教正!

二、诗的结尾法:

读好诗犹如听美妙的音乐,听觉、视觉、感觉被洗濯一新,像一股清波激流通过心的河床,而那结尾处,或如银河飞天走东海,“篇终接混茫”,或若白云渺渺渡翠微,牵动精神的丝缕,似断非断,余音绕梁,可见,好的结尾,会使全诗气势飞动,留下心驰意往的空间。

诗的结句法,无从在公式中求解,但揣摩古人力作究其规律,亦似有可借鉴之处。

1)以景作结:如王勃的《山中》,结句为“山山黄叶飞。”,写秋山中空寥的景象,满山漫谷落叶飘零,衬托诗人旅愁思归的心况。这景物并非单纯的客观临摹,而是浸染浓烈的感情色彩,意在以景结情。

2)以情作结:“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结尾处意以感慨涕零的悲怆之语直吐其怀,可见那不可遏止的忧愤之情是如何难以名状。

3)以情景兼融作结: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既推出水之悠悠,又倾诉情之绵绵,情似湖水,水似离愁,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自有“神余象外”的景外之景,情外之情。

4)以叙事作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挥。”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在小小绝句的尺幅之中却声色俱现地描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从侧面烘托了唐军将士的骠悍神勇。

5)以议论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反送别诗中儿女之情的常态,以清通放达的胸襟抱对,情高意远,独标一格。但一般说来,诗歌不长于议论,故将尾声落在议论上时,须从前文的艺术形象上自然引申而来,方能画龙点睛,像秦观《鹊桥仙》的收束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从前文情景相生中升华出的警策之语,闪耀哲理的光辉,情、景、理妙合无限。

6)用典作结:如王绩《野望》中“长歌怀采薇”,宋之问《送别杜审言》中“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均是结在典故上。用典而熔铸其间,不露痕迹,不伤晦涩,乃为上乘。

7)以问作结:“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王维的《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者是反诘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藏答于问,已于不回答中做了回答。后者是疑问句,提出问题,不必作答,读者思之,自有余味。

8)以答作结:“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问了,答了,虚与实、近与远、动与静和谐交错,有笛声(《梅花落》曲),有画面(关山),形神兼备,境界全出。

9)以比作结:贺知章《咏柳》的落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对上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回答中,做了工妙传神的比喻。这种比,有时只是隐喻其中,并在比中含兴,喻中带景,用以勾勒画面,渲染气氛,留有语尽思不尽的画外音。如柳宗元《渔翁》之结句为“岩上无心云相逐”溶化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诗意,暗比作者欲超然尘外,如云之飘逸,自由来去,无心与世俗相争。

凡此种种结尾,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题旨。有的紧扣题目,就近收场,陡然而止,留有余地。有的是笔锋宕出,神游物外,放得开收得拢,荡悠远之意,含无穷之思。有的结尾与开篇呼应,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圆而满之……

诗的起落之法,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并无定格。后人学诗圣杜甫,尚觉有迹可循,而仿效诗仙李白,则感无踪可蹑,盖因太白仙风才逸,“变化无方”。所以不当一味因袭古人,而要独抒已见,别具一格。

                                 诗艺漫谈(见稿于《诗词世界》第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