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究——诗的比喻(原创解析)

标签:
业务研究诗的比喻原创解析生命如花文化 |
分类: 美文天下(原创)(散文、散文诗 |
▲
在日常生活用语或写文章时,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具体、鲜明,把客观事物描摹得更生动、形象、逼真,通常惯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表现,而在诗词创作中尤其常见。关于比喻,我国古代文论中早有阐述,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譬于事。”朱熹则在《诗集传》中谓之“以彼物比此物”。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对比喻进行分门别类,凑成10种,即: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评喻、引喻、虚喻。这未免过于纷繁庞杂,不妨将其“合并同类项”,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博喻、曲喻5种,这较为明晰简便。
诗中所用明喻法最显而易见的,因其在比体与喻体之间常用“像”、“似”、“好像”、“好似”、“如”、“有如”、“恰如”、“宛如”、“若”、“仿佛”一类的词语加以关联、衔接。如: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隐喻是在本体形象与喻体形象之间取消“像”、“如”之类的关联词语,而直接用“是”相联,语气比明喻更肯定,更有艺术力量。如:
“黄河/是一条长长的藤蔓”(逢阳:《乌鞘吟》),见《绿风》杂志1985年第五期)。还有的隐喻连“是”也省略了,如:“旧恨春愁流不尽”(辛弃疾:《念奴娇》)
●借喻,这种方法,非但省却了“像”、“是”一类词语,而且本体事物也全然隐去,迳直将被比的事物当做打比方的事物来呈现:“缲成白雪桑重绿”(王安石:《木末》)以“白雪”借喻所缲之丝。
●博喻,也称为联贯比。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比方一种本体事物或某种抽象感受,其所用比喻在两个以上,依次排开,西方人称之为“莎士比亚式的比喻”。这种比喻手法,在我国古已有之,如《诗经》中《邺风·柏舟》篇连用3个比喻:“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此倾吐怨妇的心声。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形容当年公孙大娘剑器舞的凌厉奇绝,风采奕奕,用了排比式的“四如句”进行多种比喻: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比喻公孙手持剑器,犹如后羿射落九轮太阳,使满堂生辉,舞姿轻扬,恰以骖龙翔舞,在舞蹈将近尾声时恍若雷霆收怒,陷入平静,好似那大海凝定了浪涌波翻,辉映出一片莹莹清光。这一系列的比喻多层次地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摹写得令人神驰目迷。至于苏东坡的《百步洪》中描状激流冲泻之态,或如兔走鹰落,或如骏马下坡,或如响箭离弦,或如飞电过隙,更是声威并茂,形神兼备。这种艺术效果正如钱钟书所言:“诗中之博依繁喻,乃如四面围攻,八音交响”。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更尽曲径通幽之感,它以此物与彼物某一相似点相比,并借助奇思丽想,把与本体形象似乎毫不相涉的事物扯来,使神秘的不可能变成想像中的“可能”。如李贺的《天上谣》云:“银浦流云学水声”,以云流泛比水之流动,其相似点在于流动感,近而异想天开,说云能流出水波的声音来,甚是绮丽瑰美!再如严沧浪的“空林木虚长疑雨,别浦风多欲止潮”之句,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曲喻法,大都展开联想的翅膀回翔在内与外、整体与部落、时与空之间,而且有时将听觉与视觉交移,形成“通感”,使抽象的观念或感觉诉诸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故又称为联想比。
●还有一种衬托比,如贺铸的《青玉案》中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比,衬托背景,托出情境,“烟草”、“风絮”、“雨”既用来比闲愁,同时又是写景,渲染出一种气氛,造成国画一般的诗的意境。这几句词,其实也是博喻中的一种。
●此外,还有一种双关比,具有双关意义,比中含比,喻外引喻,如:“洛阳城东西,长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以扬花,雪花之相似,双关季节,又烘托出心境,可谓独标风韵,极见精巧。
比喻的多种手法,可以交错使用,并结合于想像、夸张、排比、对偶、象征等手段,综合调动,奇比巧喻,妙语联珠,便会使这朵形象思维领域中的花朵,绚美多姿,增强诗的形象感、流动感、色彩感。
诗的比喻,要与整首诗和谐入微,融洽无间,不可为比喻而比喻,形神割裂。有时候一个新颖独到的比喻,会成为全诗的精髓,成为句段中的闪光点,甚至有的整首诗本身就是一个比喻,可见比喻在诗中的重要位置。为了一个别出心曲的比喻,诗人是要穷思苦索的,但这种比喻之花又是以丰腴的生活土壤为根基的,决不是胡比乱喻的魔道中的咒语,要在生活这本大书和大自然这本景物描写辞典里去寻求它的形象,才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