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研究:——浅谈诗的结尾(原创解析)

标签:
业务研究诗词知识浅谈诗的结尾原创解析文化 |
分类: 美文天下(原创)(散文、散文诗 |
■
读好诗犹如听美妙的音乐,听觉、视觉、感觉被洗濯一新,像一股清波激流通过心的河床,而那结尾处,或如银河飞天走东海,“篇终接混茫”或若白云渺渺渡翠微,牵动精神的丝缕,似断非断,余音绕梁,可见,好的结尾,会使全诗气势飞动,留下心驰意往的空间。
诗的结句法,无从在公式中求解,但揣摩前人力作究其规律,亦似有可资借鉴之处。
○以景作结:如王勃的《山中》,结句为“山山黄叶飞”,写秋山中空寥的景象,满山漫谷落叶飘零,衬托诗人旅愁思归的心况。这景物并非单纯的客观临摹,而是浸染浓烈的感情色彩,意在以景结情。
○以情作结:“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结尾处意以感慨涕零的悲怆之语直吐其怀,可想见那不可遏止的忧愤之情是如何难以名状。
○以情景兼融作结: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尾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既推出水之悠悠,又倾诉情之绵绵,情似湖水,水似离愁,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自有“神余象外”的景外之景,情外之情。
○以叙事作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五)在小小绝句的尺幅之中却声色俱现地描述了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从侧面烘托了唐军将士的骠悍神勇。
○以议论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反送别诗中儿女之情的常态,以清通放达的胸襟抱对之,情高意远,独标一格。但一般说来,诗歌不长于议论,故将尾声落在议论上时,须从前文的艺术形象上自然引申而来,方能画龙点睛,像秦观《鹊桥仙》的收束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从前文情景相生中升华出的警策之语,闪耀哲理的光辉,情、景、理妙合无限,从而收到“卒章显其志”的效果,因此,万勿画蛇添足地出面直陈其论。
○用典作结:如王绩《野望》中“长歌怀采薇”,宋之问《送别杜审言》中“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均是结在典故上。用典而熔铸其间,不露痕迹,不伤晦涩,乃为上乘。
○以问作结:“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前者是反诘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藏答于问,已于不回答中做了回答。后者是疑问句,提出问题,不必作答,读者思之,自有余味。
○以答作结:“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问了,答了,虚与实、近与远、动与静和谐交错,有笛声(《梅花落》曲),有画面(关山),形神兼备,境界全出。
○以比作结:贺知章《咏柳》的落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对上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回答中,做了工妙传神的比喻。这种比,有时只是隐喻其中,并在比中含兴,喻中带景,用以勾勒画面,渲染气氛,留有语尽思不尽的画外音。如柳宗元《渔翁》之结句为“岩上无心云相逐”溶化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诗意,暗比作者欲超然尘外,如云之飘逸,自由来去,无心与世俗相争。
凡此种种结尾,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题旨。有的紧扣题目,就近收场,陡然而止,留有余地。有的是笔锋宕出,神游物外,放得开又收得拢,荡悠远之意,含无穷之思。有的结尾与开篇呼应,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圆而满之。
古人对诗的起落之句很重视,大都主张藏头不露尾者为善。谢榛在《四渔诗话》卷一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则说:“结句之妙尤非思议所及。”也就是说,无论是突兀、翻腾、逸宕、清远,无论是以气脉流动而掀波澜,或以风致摇曳而显神韵,都得意尽则止,不可枉为枝蔓。
诗的收束之法,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并无定格。后人学诗圣杜甫,尚觉有迹可循,而仿效诗仙李白,则感无踪可蹑,盖因太白仙风才逸,“变化无方”。所以不当一味因袭古人,而要独抒已杼,别具一格。诚如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所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他是就总括的写诗之法而说的,显然,如何结句之法,亦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