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沃尔夫数学奖数学原本疯子学术布尔巴基法国 |
分类: 随笔 |
公元1939年,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年,也就是在那一年,一本唤作《数学原本》的数学书籍开始在法国书店里出售……无人知道该书的来历,著者尼古拉斯.布尔巴基亦无人知晓。这个布尔巴基却是十分的执著,每年均有崭新一卷《数学原本》出版,1950年出到了第十卷。1968年,布尔巴基自揭面纱,公开身份:布尔巴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法国年轻数学家组成的学术研究团体。到1970年代中期,《数学原本》出版了40卷。
布尔巴基们的使命是振兴法兰西的数学!
法国曾经是世界数学的中心,然“一战”后却开始走下坡路,除了函数论领域,其他方面却逐渐与德国、俄国、波兰和匈牙利的数学家拉开了差距……布尔巴基们努力的结果是:《数学原本》涉及现代数学的大部分领域,“打乱了经典数学世界的秩序,以全新的结构观点统一了整个数学,使数学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20世纪的数学发展过程中,《数学原本》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数学经典,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严谨精确成为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标准参考书,是战后的数学文献中被人引用次数最多的书籍之一。法国数学藉此重新奠定数学大国的地位!
解读布尔巴基们是如何工作是饶有兴味的:
他们的学术聚会被唤着——“疯子的聚会”!
他们是这样讨论的:
团体的成员分别撰写部分章节,初稿出来后,再拿到全体成员的学术聚会上讨论。起草者逐句朗读初稿,这个过程他需要具备上佳的心理素质。述者可能随时被打断,接受提问、质疑和批评!他必须当即解释或反驳。质疑常常是不留情面痛下狠手的,反驳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这样的场面并不新鲜,等到朗读者终于念完最后一句时,稿子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如果被完全否定,大家会认为该成员不具备担任这部分内容的能力。此时就须毫不留情的换人!有时同一部分内容会数易执笔人,直到稿子使每个成员满意时,稿子才能交给出版商。据说最长的一卷耗时达12年。据亲身经历过这种讨论的人形容,每一卷出版都要经历“炼狱般的考验”。
数学大师A.博雷尔(Armand Borel)在回顾参与布尔巴基活动的往事时说:
那些流淌着的青春的学术的激情,那些灵光四射的智慧的火焰,真理在“疯子们”的激辩中荡漾着七彩的光芒……这种学术上的原生态状况,使布尔巴基学派在很长时间里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培育了众多泰斗级的数学精英,主要成员中不断有人获得沃尔夫数学奖和菲尔兹奖____其主要成员先后有让·迪多内、安德列·魏依和亨利·嘉当(以上两人为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克劳德·歇瓦莱、劳伦特·施瓦兹、亚利山大·格罗申第克和让—皮埃尔·塞尔(后三人均曾获菲尔兹奖)等……
再解读一下我们学术会议的标准模板:
1、领导和学术权威按职务高低主席台庄严入座;2、介绍嘉宾;3、领导致辞;4、全体合影;5、领导退场;6、宣读论文;7、会餐;8、参观(旅游)……
上述或许有些不通人情世故,或许只是“一斑”不能“窥全貌”,或许只是笔者的“杞人忧天”!然窃以为在举国皆言创新,创新俨然时尚之际,究竟如何创新,恐怕我们整体上还处在人云亦云阶段。质疑、批评、争论……还远远没有成为我们学术建设的常态!波普尔曰:“永远正确的问题一定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海森堡曰:“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是批判,学术交流的意义在于质疑。所谓“有学术没交流”,“有交流没有质疑”,就整体而言,国内学术交流的原生态基本上是一个人工园林,中规中矩,花团锦簇,却少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泰山顶上的十八棵青松”……
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个性、敢为人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万类霜天竟自由!良好的学术生态建设需要相适应的社会土壤、历史渊源、文化环境及制度安排……
我们期待:让想象张开翅膀,煽动智慧的天空!
我们努力:让涓涓溪流奔腾跳跃,汇聚成中华民族气象万千的学术创新长河!!
谨向那些“疯子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