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春联
(2022-03-11 22:37:54)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诗歌 |
父亲的春联
汤素兰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年俗,比如赞土地、耍狮子、闹花灯等等,都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渐渐淡出了,但贴春联一项依然保留着,今年春节我回乡下过年,看到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贴了春联。
据说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后蜀主孟昶让翰林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又嫌他写得不够好,自己亲自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后来,春联由桃木板改为纸张,贴在公卿庶士家门口,叫“春贴纸”,到明代,才改称“春联”。
春联是过春节贴的,而对联却不限于春节,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孩子百日、长辈寿诞等,只要谁家里摆酒席宴宾客,就离不开贴对联。
我幼时,正赶上“移风易俗”,春节不时兴贴春联,但村里总有年轻人嫁娶,有孩子百日,有老人寿诞,这个时候,摆酒席的人家就要请人写对联。那时候生产大队已经办起了学校,我们这些小孩子都送到学校去读书了,但成年人能读书识字的并不太多,村里夜校还在开设扫盲班呢。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父亲就显得很特别了,因为他不仅会写对联,还会做对联。父亲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联系这人的家庭境况、生活经历、心理期盼,做出适合他家的对联来。红喜事的场合,对联语言多有吉庆祝福,白喜事的场合,对联的内容会让人追思怀念。父亲对自己写的对联也颇得意,甚至有几分自负。
乡村生活与城里最大的不同是家家户户都知根知底,谁家有事情,大家去帮忙,大家也去饮酒上人情。父亲写对联就是帮忙之一种。但谁家也都会有几个外乡外地的亲戚,如若村里有的人家摆酒席,请了外乡外地亲朋戚友来写对联,父亲作为饮酒上人情的客人,常常免不了要挑剔别人的诗对,有时候还会不客气地说人家“狗屁不通”。好在邻里乡亲们都知道我父亲的脾气性格,知道他不懂得变通,虽然面子上挂不住,也并不跟他计较,而我母亲又是人缘极好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母亲就会替父亲道歉,然后拖着父亲赶紧离开。
父亲不善交际,不懂变通,这样的人,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求人”。为了不求人,父亲这一辈子,但凡是可以学习的手艺,他大多都学过,而且还勉强够自用。比如,铁匠、木匠、雕花匠、剃头匠、油漆匠、箍桶匠、泥瓦匠……在我童年的记记里,但凡要请男性手艺人上门做的功夫里,父亲只没有学过篾匠和棉花匠了,所以,我小的时候,家里偶有棉花匠来弹棉花絮棉被,有时也会请篾匠来织背篓、打凉席。
有着这样性格的父亲,写春联的时候,当然会认为自己的春联才是世上最好的。
父亲每年春节不仅自己写春联,也要求我和弟弟写。
读书离家之后,每年春节回家过年,一个保留节目就是陪着父亲写春联。
我自知书法差,每次写完春联都发誓今年一定得好好练字,但一回到工作中就忘记了,第二年再提笔时,见自己的字没有丝毫进步,又不得不在父亲的注目下动笔写,写完之后,还得贴在门墙上展览,那种感觉,真如芒在刺,不好受。
当我和弟弟的孩子都会执笔写字以后,回家过年写春联的任务就落在了他们的肩上,我和弟弟都松了口气。
对孩子们稚嫩的字体,父亲倒从不挑剔。只是在他们写完之后,他自己示范般地挥笔,让他们看他如何运笔,字体大小如何安排,也算是言传身教了。
父亲身体一直很好,他做梦也没有想到,80岁以后,身体会一下子滑坡。如今的他,耳朵渐渐失聪,几乎听不见,手开始颤抖,记忆力也差了许多。写春联的时候,往往笔不能逮意,意不能从心,体现出来就是——他写春联时常会写错别字。
如今,村里当然再没有人会请他去写对联了,但春节写春联的习惯,他一直保留着。
近几年,许多部门都在春节前送文化下乡,开展“春联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我们村也多有获益。每当书法家们来到村部开展活动,村民们早早地等在那儿,看书法家们写春联,然后欢天喜地地把春联拿回家去贴在门上。
今年,因为疫情,春联万家活动改为送春联下乡,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春联,有关部门送来的春联,一部分是书法家们事先写好的,一部分是买的印刷品。
我家也得到了两副印刷品春联,一副由书法家写的春联。
父亲显然对印刷的春联不满意,说写的内容是“老八股,没意思”,他非要我们自己写。他的联也已经拟好了——今年有远方朋友来我们家里过年,父亲拟的春联是:“欢度佳节蔬果宴宾客,喜迎新年米酒醉豪情”。除夕前一天,他让我弟弟开车带他去镇上买了写春联的纸,回来以后就念叨着要写春联。我儿子和侄儿都已经长大,今年侄儿去外省岳母娘家了,我儿子也已脱了少年时的稚气,不敢再像少年时那样随便动笔。我正在犯愁,心想,今年大概非由我陪父亲写春联不可了。好在除夕上午,有一个本家侄子过来拜年,这侄子正上大学中文系,又学习过书法,见到他,我如遇救兵,立即让他陪我的父亲,也就是他的伯爷爷写春联。侄子也知道我父亲的脾气,不免有点紧张,我在一旁不断给他打气,让他放开写。侄子于是写了“欢度佳节蔬果宴宾客,喜迎新年米酒醉豪情”,又写了一幅“金牛辞岁寒风尽,玉虎迎春福气来”。对我这位侄子写的春联,父亲倒是沉住了气,没有说什么,侄子放下笔时,如获大赦,赶紧闪人。
侄子走了以后,8岁的小侄女从外面玩耍了进来,见到桌子上铺开的纸和蘸了墨汁的笔,很是好奇,问爷爷在干什么,爷爷说在写春联,还问她:
“汤小丫,你也来写一写好不好?”
小侄女一点也不怯场,响亮地应声“好!”立即接过爷爷递给她的笔,在一张横披纸上写将起来。
她先是写了一行阿拉伯数字“2022”,在数字的下面写上“虎年大吉”,再在“虎年大吉”的下面画了一只虎头。
但父亲眉开眼笑,朝小侄女竖起了大拇指,还跟我们所有人说:“这个最棒!我活到80多岁,第一次看见写得这么好的。你们见过吗?这个了不起!了不起呀!”我们连忙附和说,“是啊,真是了不起!至少很有创意嘛!”赶紧叫我弟弟把这幅很特别的春联贴到正门的窗户上。
我的80多岁的老父亲,对别人写的春联挑剔了一辈子,终于在8岁的小孙女面前竖起了大拇指,这也是很了不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