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文化育儿 |
关于《犇向绿心》的采访(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汤素兰
1、 最近,您的作品《犇向绿心》入选了中国版协发布的47种生命教育书单,您在《犇向绿心》这本书中所要表达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怎样的?
我想表达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当自然的田园被抛荒之后,它们被野草捆缚,它们也会发出呼唤,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听懂自然的呼唤,用我们的劳动和耕种让乡村和田园焕发新的生机。
2、 《犇向绿心》这本书近日还获得2019冰心儿童图书奖,在写作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对小读者来说有何特别之处?您觉得让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对他(她)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最难忘的是如何营造一个能让孩子们接受的童话氛围,后来我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式,没有让牛和孩子直接说话,而是让他们各自存在,通过心灵来感应。其实这个故事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写过一个七千字左右的短篇童话《青草公寓》,写的是一头骨雕黄牛的复活,让一个孩子家里的阳台长满了青草,但我对这个故事并不满意,总觉得没有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我曾经确实有这一头骨雕黄牛,后为搬家弄丢了,我一直挺想念它的。这个故事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直到近几年,我看到许多乡村空心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乡村又同质化,而我们城里的孩子也越来越远离自然,于是,萌生了再次写作的欲望,这一次的写作挺顺利的。让孩子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助益的。
3、 您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理想的生命教育是怎样的?针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最应该注重的是什么?
理想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能唤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感恩自然。
4、 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分享?
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分享,不能只是灌输给孩子理念,或者仅仅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进行情感上的熏陶,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从凡人小事、点点滴滴中切实去感受,去实践,去做。比如具体到和同学分享一块巧克力、一把雨伞、一个故事,具体到餐桌上珍惜每一粒粮食,具体到在家里为爸爸妈妈递一双拖鞋、倒一杯水,对老师说一声谢谢等等。
5、 怎样帮助孩子面对生死这个话题?
现在许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绘本,都会以一种温暖的方式讲述死亡,比如《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我自己也曾在童话《奶奶和小鬼》《刺猬先生远行》《梦想号游船》和小说《时间之箭》《阿莲》等作品中写到过死亡。我觉得应该让孩子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更但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在于生命是否有意义。就像我在《梦想号游船》的结尾所说的:“因为蟋蟀的寿命是短暂的,他们在春天出生,在秋天老去。这就是生命的规律。生命总是有限度的。这也是为什么生命值得特别珍惜、梦想值得勇敢追寻的原因。”
6、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您认为有哪些态度或者品质对他(她)今后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善良诚实,珍爱生命,求知欲和责任感,感恩之心等等这些无论对一个人的成长还是将来长大后的为人处事都非常重要。
7、 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和失败感?
应该告诉孩子,一次失败不等于终身失败,挫折和失败同时是经验和教训,是非常珍贵的财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成败得失并不在于一时一事,而是一辈子。
8、 孩子除了学会自我发现、自我实现之外,是否还要学会了解地球上的其它生命的价值,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