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的智慧

(2012-02-12 17:32:59)
标签:

育儿、成长

教育

分类: 我的博客日志

爱的智慧

汤素兰

 

妈妈在邻居家搓麻将,见女儿站在一旁观看,大声吆喝:

“去,回家学习去!”

等妈妈搓完麻将回家,却看见女儿和一帮小伙伴在搓麻将。妈妈气得一把拎起女儿的耳朵:“谁让你搓麻将的?”

女儿委屈地哭起来:“不是你叫我回家学习的吗?”

这虽然是一个冷笑话,其实不无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父母自己做出了坏榜样,又如何能要求孩子优秀呢?

古人云:“至乐不过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历来把“教子”看得非常重要,谁家的孩子不成气,纨绔不肖,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然而如何教,这却是一个大学问。

我曾有一个同事,对女儿关怀备至,视若掌上明珠,发誓决不让女儿在当女儿的日子里遭受任何痛苦。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无尽的苦役,女儿将来离开家进入社会、为人妻为人母,要遭受的苦难还有许多,对于女儿将来的苦难,做父亲的可能无能为力,而现在他可以像一把大伞,为女儿完全遮风挡雨。

许多父母都跟我这个同事差不多,想尽可能为子女撑起一片晴空,让子女生活得更幸福。尤其那些婚姻破裂的父母,因为自己的过错,让孩子在破碎的家庭里成长,觉得很对不起孩子,千方百计地弥补,恨不能把天上的月亮都摘下来给孩子。父母全心意地为孩子操心,全心全意地爱孩子,父母不打牌赌钱,不打架斗殴,也不吸毒走私,可孩子就是不争气,你越爱他,他越叛逆,还打人吸毒,什么丢人事都给你干出来了。做父母的这时候揪着自己的头发使劲儿想:我为他操碎了心,他怎么就不成器呢?

其实,对孩子的爱和教育,是要以了解孩子为前提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不是成人教育了儿童,而是儿童创造了他们自己。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这种激发意味着让儿童更多自主,而不是由家长包办代替。“成人对儿童过分的关心与帮助,是儿童心理上受到压抑的开始,”这种压制会内化留存在儿童的潜意识中,对将来的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常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而紧要处的几步,往往就意味着一个人在面对歧路的时候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与决断力,考验一个人的责任心。责任心、意志力和决断力的培养是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跌倒了是自己爬起来还是等着另一只手伸过来时就开始的,是在他哭着再要一杯冰淇淋的时候,父母是拒绝还是顺从的时候开始的。殊不知,当你觉得孩子的书包太重,你给他背的时候,你也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背过来了。过多的关心和帮助,不仅没有好处,还会让孩子变得什么也不会做、变得自卑、疑惑和叛逆。

与过多的关爱相反的就是对孩子过于严酷的要求——这就是那些虎妈、狼爸、鹰爸们所做的事情。为了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大雪天让孩子祼跑,或者干脆把孩子打进北大清华。

孩子的生命虽然是父母给予的,但孩子是他自己的,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但孩子的可塑性强,似乎是父母如何要求他,他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来不会让父母失望。而且目前虎妈、狼爸和鹰爸看起来似乎都是成功的。但他们决不能作为范例而让万千家长仿效。第一,因为太不尊重儿童的权益。孩子虽然要长大成人,但不是为了长大成人而存在的,不能以“将来”的名义而牺牲孩子当下的生活。第二,孩子最终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与选择。虎妈、狼爸和鹰爸无一例外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容易让孩子变得“叛逆”或者成为“木偶”。

溺爱与严苛都是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而这种过高的期待往往又是父母的虚荣心造成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孩子并非不成龙成凤就成了跳蚤虱子,大多数孩子就是平平常常的阿猫阿狗。但父母的往往难于承认自己的孩子“平常”。因为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不只是孩子,还是父母的资本。许多人这样认为:“在社会上打拼竞争,四十岁之前,大家比拼的是家庭条件、工作待遇、晋升机会,四十岁以后,比拼的就是孩子了。”

我自己就曾经历这样一件事:我孩子中学时进了一所名校的实验班,全班的孩子都非常优秀,全是一等一的学习尖子。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子大起来,很不适应,甚至到了说谎逃学的地步。我跟孩子商量:如果你在这儿呆着确实不快乐,不愿意呆在这儿,那我们就转学。孩子很乐意转学。于是,我把他转入了一所普通中学。听说我要把孩子从重点中学转入普通中学,许多人都不理解,就连接受他的学校都非常狐疑,以为我的孩子一定是调皮捣蛋或者犯了什么错。我做这个决定时也并非没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这所名校不是普通的名校,是顶尖的名校,孩子如果咬咬牙坚持下来,将来上个好大学就有了保障。而且,别的孩子都能学好,就我的孩子学不好,是不是说明我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聪明呢?但后来的结果证明我为孩子转学是对的:孩子没了压力,学得轻松,反而更爱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人也变得自信了;作业少,有了空余时间,他喜欢上了篮球和足球,养成了每天打球的习惯。他成了一个健康、阳光而自信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正是父母想要的吗?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爱也是需要智慧的。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给孩子成长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父母当然是孩子精神的导师、生命的教练和成长道路上的啦啦队员,但是,最好的导师不需要如狼似虎,而是要扮演先哲苏格拉底的说的“助产士”的角色——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速之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