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能不“OUT”吗?

(2009-05-21 10:56:23)
标签:

默客原创涂鸦

假洋鬼子

外文

母语

文化

分类: 我的冷眼——时评·杂文

我能不“OUT”吗?
文/天涯默客

 

    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了“娃哈哈啤儿茶爽”的广告,跟着学会一个名词叫做“OUT”,字幕在“OUT”之后用括号注明是“落伍”的意思,一大群学生样子的人在喝饮料“啤儿茶爽”,“老师”很惊讶的样子,大概是认为小孩子怎么可以喝“啤酒”的意思,于是“学生”们一起说道:老师,你OUT(落伍)了!一美女开车的时候,在喝“啤儿茶爽”,旁边一男生很惊讶,开车怎么可以喝酒,于是美女笑嘻嘻的说道:你OUT(落伍)了。

 

    我很是佩服一些广告策划者的耐心,既然知道“OUT”可以解释为“落伍”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使用“落伍”二字,而非要不厌其烦的用字幕来解释它的意思呢?这样做会不会增加广告的制作成本,我不得知。不过,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常常夹杂上一两个或者一两句英文似乎是一种时髦,在这里,厂家做这个广告的时候,大概也是顺应了年轻人爱赶时髦的特点,所以,增加点成本也就无所谓了,谁让咱财大气粗不差钱呢!

 

    其实,类似这样的广告很多,“啤儿茶爽”不过是其中的一例,比如说:“赶紧一起来happy吧!”、“hello c”、“一起来PK”、“某某VS某某”、“某某or某某”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这种现象,不独在电视中存在,各色媒体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在想,年轻人、新人类喜欢时髦时尚的东西,应该是一种天性,媒体也开始这样追求时髦时尚的时候,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过去,我们喜欢把一些明明是中国人却喜欢在说话的时候夹杂外文的人,称之为“假洋鬼子”,我不敢说这样的比喻是否恰当,反正从这个称号上可以看出对这种人的鄙视。而今,社会进步了,我们开始与国际接轨了,不但这种“假洋鬼子”的称号不见了,反而这种现象成为了一种时髦,一种貌似的必然了,这或许也是一种“接轨”吧!

 

    我想起自己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概内容就是说外来文化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侵蚀,此中就当今人们喜欢偶尔蹦出一两句外文做过批判,作者最后感慨的说道:当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母语看做一种落后、陈旧的语言时,就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我相信,作者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我们满口母语加外文的时候,这样的文化还能称之为中国文化吗?我看,充其量是一种“四不像”的文化了。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所有的担心不过是庸人自扰之。但是,当各色媒体上以这种“假洋鬼子”的方式铺天盖地的形式袭来的时候,当这种现象渐渐深入人心的时候,我只能战战兢兢的问一下:我能不“OUT”吗?

 

                                          于09/05/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