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替考,大概也是一种传统

(2009-05-17 11:34:19)
标签:

默客原创涂鸦

科举制度

替考

纨绔子弟

传统

文化

分类: 我的冷眼——时评·杂文

替考,大概也是一种传统
文/天涯默客

 

    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一直维持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他给一些人们提供了一条脱离寒门的光明大道,也正是在这个相对严格、公正的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下选拔有用之才提供了保障。

 

    可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许多读书人的动力。虽然,在那个时代读得起书的人,多是富家子弟,太多的贫民百姓是读不起的,读书也是需要成本。所以说,尽管看上去似乎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事,却往往变成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一句话:谁让贫民没钱呢?

 

    尽管古代的科举考试纪律多么的严格,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一些舞弊事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比如说考题的泄露,比如说冒名替考等等。我们从各种资料或者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若是事情没有被揭露出来,一般是个皆大欢喜的场面,一旦东窗事发了,所有涉及此事件的官员们,都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

 

    新中国成立以后,读书便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了,人人能读书,人人读得起书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了。于是,很多人就指望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批人,或是达官或是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们,自己不好好学,就开始打起冒名顶替的注意来,仰仗老子的权力或者金钱,各显八仙过海的神通,管他卑鄙或龌龊,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

 

    就在这一群群的“八仙”们操纵下,一些人的邪恶目的达到了,一些人应得的成果被窃取了,邪恶的人堂而皇之的在背后沾沾自喜,蒙在鼓里的人却在背后抹眼泪。好一出现代版的“科举冒名替考”闹剧!

 

    其实,我想,大概这书读得太多也未必是件什么好事,古代人们就把那些读书太多的人称之为“迂腐”之人,但凡迂腐之人,常常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常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这样的人古代有,现代同样不缺少。比如说,近来频频有学者提出废简立繁、恢复文言文等等,学者们说的头头是道:只有繁体字、文言文才可以代表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举出大量的例子来加以证明,然后又举例说明简化字带来的危害等等。那么,恢复了繁体字、文言文就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了?为什么不把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一并恢复呢?这样不是更会弘扬传统吗?

 

    当然,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跑题了,之所以拿出这个来唠叨上几句,就是想论证一下,大概在专家学者的眼中,凡是传统的,就一定是好的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如果这种说法行得通,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也有过“冒名替考”舞弊传统。既然传统的东西是好的,不妨让专家们出来论证一下,冒名替考也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考试文化,这样,对于那些冒名上学的纨绔子弟来说,也就是一种福分了。

 

                                              于09/05/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