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咋就成了摇头丸
文/天涯默客
日前,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在一场名为“戏剧小品的娱乐与内涵”的演讲中称:小品《不差钱》过度娱乐化,缺乏营养,“不过就是娱乐的摇头丸”。
在我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不差钱》里“姓毕的姥爷”揭示了一种社会丑恶的时候,魏先生一句“不过就是娱乐的摇头丸”让我们大惊失色,咋一不小心自己就跟毒品沾上边了呢?真是可怕的事情,我想起有句话说“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莫不是要改成“珍爱生命,远离‘不差钱’”?
我不是什么“文化人”,在春节之夜,跟家人围在一起,看上一台带来欢声笑语的晚会,共同度过一个美好夜晚,我是很知足的事。我不想过多的用一些所谓的充满批判的“艺术眼光”去评论一个小品的成功与否,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我是一个俗人,对于带给我快乐的东西有我自己的评判标准,这样的标准,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仅仅是自己用来娱乐而已。
以我浅俗认识来看小品“不差钱”,其中折射出这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办什么事,背后有个“姓毕的姥爷”,就会顺利许多;请请客吃吃饭送送礼,事情同样也会好办的多。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我们之所以求爷爷告奶奶什么也办不成,除了没有“毕姥爷”、没有请吃送礼之外,我们还能找到一些什么原因来安慰我们的失败?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小品演员一样脱不了世俗的缠绕,这同样也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所在。是俗人,就免不了追名逐利;是俗人,就免不了急功近利。无论你怎样你选择什么手段,无论你怎么娱乐,你成功与否与我无干,只要给观众带来笑声,只要被我们常常回味的东西,只要在草根眼里被认可东西,我们大可不必跟随少部分精英人士的“人云亦云”。
透过鬼才对小品“不差钱”的批判,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精英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我想我这辈子是做不了“精英人士”了,那么我所要做的,只是品着毒品“摇头丸”,继续我的自娱自乐吧。
于09/03/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