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
(2008-07-21 21:30:20)
标签:
江楼上联江天楼阁江风望江 |
分类: 不敢写的——古体诗新作 |
望江楼
文/天涯默客
(从电视上看到一处景观,名曰:望江楼。有感)
望江楼上望江流,
望江流去几多愁?
几多愁若渺渺雾,
渺渺雾缠望江楼!
(写完后,记得“望江楼上望江流”,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便在百度里搜索了一下,竟发现该句古已有之,用在自己的感慨里,不知算巧合还是剽窃?无论怎样,姑且用之吧,倒希望看到的朋友们不要骂我才好。)
(以下是在百度里搜到的资料: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对成都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东门外,锦江南岸,耸起一座楼阁式建筑,它的名字叫“崇丽阁”,成都人习惯称为“望江楼”。
地方文献记载:该工程筹建于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发起者为华阳县缙绅马长卿。为缅怀成都历史上杰出的女诗人薛涛,他积极奔走,得到地方行政长官支持,社会名流伍肇龄、罗应旒等积极响应,短时间内便筹足资金,于年内启动建设,“阅两寒暑,崇丽阁告成。”从此,成都城东新添一名胜,登楼凭栏,“江天风物,一览在目矣。”
楼阁为典型的中式建筑,共四层,通高27.25米,碧瓦朱栏,觚棱璧当,下两层为四方,上两层为八角形,每层递次内收1.5米,飞檐翘角,轻盈灵动,檐角各系有铜铃,阁顶为鎏金宝鼎,全木穿斗构架,大木榫卯,无寸钉半销。阁内有二副全国闻名的对联,一系出于清代长联大家钟云舫之手,以景达情、说古论今,长达212字;一出自某江南才子,只有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据传这位江南才子写下上联后,便沉醉于上联的意境里,下联怎么写也不中意,只得抱憾而去,一百多年来,多少文人雅士前来应对,都难称意。
历经一个多世纪风雨,楼阁依然高耸挺拔、古朴典雅。在城区,这里是绘画写生的最佳处所。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风和日丽之时,楼阁前总是挤满一排搭着画架写生的人群。他们一边享受着微带湿润的江风,一边近观崇楼丽阁,远眺一色江天,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赋予写生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