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默客冷眼看世之 从柳哲先生说起

(2006-07-20 05:08:21)
标签:

老祖宗

阿q

四大文明古国

柳下惠

分类: 我的冷眼——时评·杂文

默客冷眼看世之从柳哲先生说起

文/天涯默客 



        好象是7月18日《楚江都市报》报道了著名姓氏研究者柳哲先生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看法,据称,柳先生发现了《柳氏族谱》,根据柳先生的重大发现,著名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纯属杜撰的故事。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发现啊!

        关于柳下惠,我知道的不多,只是听说过“坐怀不乱”说的就是他老人家的故事,也是通过这个故事,使得我很敬佩老先生的为人,除此之外,再没有听说过老先生的其他事迹。还记得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历史课程是作为一门辅课的,升学考试是不加分的,加上自己不喜欢死记硬背,所以,每每在考试的时候,便胡乱把猜测的答案交上去,往往有些时候监考老师盯的松了,便从课桌里飞快地拿出课本疯狂地抄袭答案,却也往往能够达到及格的水平。只是,可惜的是,那时我没有想成为历史学家的理想,再说当时没有听说“读史使人聪明”这句话,因而现在自己出奇的笨拙。我只能用一个理由安慰自己: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不提也好,常听到一句话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因为看了报道柳哲先生的“重大发现”后,就有些坐不住了,因为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在开玩笑的时候经常会提起柳下惠先生,怕以后在朋友面前再说起这个典故时被他们耻笑我还拿“坐怀不乱”当作经典,所以赶紧查了查这个典故的来历。历史上有两个人记载了这个故事:一个是元人胡炳文,他的著作《纯正蒙求》对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郭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另一个把这个故事说得比较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的是元末明初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不乱附妄》中对这个故事的描述是这样的:“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原来是这样子啊!但是,现在我们心中的典范被推倒了,柳先生的后代亲自把祖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彻底摧夸了!在柳先生轰然倒地的一刹那,我们不禁为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叫好,同时也开始鄙夷那些喜欢空穴来风的文人了!

        我们中国人向来好奇心特别强,所以,凡事就爱追根刨底,一定弄清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成就了我国人讲究“认真、执着”的性格,也正是这种认真与执着,使我大中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确实值得我国人骄傲不已的事情,正是因为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资本来藐视世界上所有的异族。我们的祖宗们很争气,留下的这笔财富使子孙们可以处处作为炫耀的资本,就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先生,动不动就说“我的祖上很阔绰的......”于是,先生很鄙视阿Q的所为。现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大量的专家学者们开始从本质上揭露真相了,他们不但把一个个混淆我们几千年的视听澄清了,而且做的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我也开始执着的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个个典故的真相会逐渐被一一剖析,一一澄清。多么令人兴奋的消息!多么伟大的研究!多么可敬的中国人!多么执着的中国人!

        我开始发现有着优良传统的国人们,特别喜欢考证历史,特别喜欢研究老祖宗遗留下的东西,这也怕是因为我们是高度文明的古国原因吧!也是因此,我们的国人常常会为了老祖宗遗留下的一些模糊的东西而争执的脸红脖子粗。于是有了桃花源之争,有了花果山之争等等,为了说明自己是对的,不惜花费巨资来研究,来考证,并且乐此不疲。而相对于外国人,他们就显得落后了很多,因为他们对老祖宗的研究,从相关的媒体上很少看到有报道,大多数是今天有了什么什么发明,明天又将推出什么什么高科技产品,于是,我就奇怪了,难道他们的祖宗就没有为他们留下一些可以供研究考证的东西吗?还是他们早已经研究透了,实在没有可以咀嚼的话题了?估计,他们的祖宗们实在只是一些笨拙的人群,以至于他的后代没有引以为傲的东西来炫耀,所以,只有现在加紧开发一些新的东西,好让后代有象我们国人一样可以研究、可以考证、可以争执的话题吧!想来可笑,这不是在走我们祖宗走过的路吗?这么一比较,我们终于放心了:跟我们的高度文明相比,他们落后了好几千年啊!我们大可以高枕无忧的看着他们慢慢追赶的步伐了!

        说起来,有个好的祖宗真的不错啊!老祖宗的努力可以使我们保持着不败的优势,看来,真的值得骄傲,而我们国人也可以庆幸:幸亏我们生在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