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狗与牛
文/天涯默客
我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叭狗与牛有什么不同呢?
鲁迅先生对牛的评价是: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先生的这番评论可谓是将牛的奉献精神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牛自从出生以来,似乎注定了只有出苦力的命运,似乎只有奉献才是它的本分。老实巴交的牛,不会阿谀奉承,只知道埋头苦干,而在苦干的时候,还时不时的被主人抽上几鞭子,主人似乎要把它全身的力气,在鞭子的威武之下压榨的点滴不剩才会满足。而牛呢,也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就是不习惯也没有办法,因为自己的鼻子上被人穿了铜环,束缚了自由,只能在缰绳的牵引下确定自己的方向。牛却从没有想到过去抗争,也没有在主人面前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只是默默地咀嚼着自己的泪慢慢吞下。牛一发脾气,主人就会不管什么原因、不问青红皂白,用鞭子狠命的抽打,直到牛服服帖帖、直到主人打的累了,嘴上还骂骂咧咧个不停。因而,往往对于那些耿直倔强的人,人们喜欢用“牛脾气”来形容其性格,此中多少也有些贬义。牛在老得没有力气再为主人下田耕种的时候,便会在主人绝情的眼光中,流泪走向屠宰场。
相对而言,叭狗却显的聪明多了。对主人百依百顺不说,还不失时机摇摆着尾巴,讨得主人的欢心,得到主人的宠爱。主人高兴的时候,摆头摇尾、上蹿下跳、翻来滚去,极尽其能地撒欢讨好,逗的主人哈哈大笑、赞声连连,主人意识性起,抱来象对待宝贝一般,说不定还来上一吻,什么“儿子、女儿、心肝宝贝”之类的称呼接踵而来,叭狗再伸出舌头添添主人的手或脸什么的,于是得到善解人意的美称。主人不高兴了,叭狗远远地躲开,在一旁察言观色,稍有时机,便见缝插针,在主人腿边磨来蹭去,拌一副被人冷落、可怜兮兮的样子,主人的心一软,于是乎,什么不高兴都飞到九霄,还不停地为自己冷落心肝宝贝道歉,检讨自己的过错。于是,叭狗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并借机在大送殷勤,又怎不得主人之怜爱?所以,叭狗们的精明使得自己永远生活在安逸之中的。死后,也往往在主人痛苦流涕里得到厚葬。
因为有了牛与叭狗不同经历的对比,当今社会的愿意做叭狗的不在少数,而愿意做牛的少之又少。毕竟,主人对叭狗的喜爱远远超过了牛。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叭狗的口中常常含着牛肉,却没有看到牛嘴里有狗肉的迹痕。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主人面前,叭狗可以毫无顾忌的面对比自己高大几十乃至几百倍的牛,疯狂地喊叫,牛若不想挨皮肉之苦,只能选择退后了。
叭狗是被牛唾弃的,忠实诚恳的牛参不透此中玄机,在无奈中鄙视着不劳而获者;而叭狗同样瞧不起牛的,阴险狡诈的叭狗看透了主人的内心世界,时时靠出卖奴相来博得主人的欢心,得到很高的待遇,在安逸中度过一生,它是鄙视一身充满劳动气息、只知道奉献而不求回报的牛的。
不过,无论怎样,当今的社会少不得叭狗与牛。做叭狗也好,做牛也罢,都是它们自己的选择,但是,往往我们记住的,却是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