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地铁站客流管理的改进建议
http://s12/mw690/484e7f12td8ad3282c2cb&690
背景情况
北京站于1959年9月15日正式运营,目前是北京第三大火车站,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每日客流量为10多万至20多万人,最高峰时达到30多万人。北京站前广场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面积约为40000平方米。
途径北京站的地铁始于1969年,是北京最早的一条地铁线路,当时的行驶区间为北京站至古城路站。1987年底,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重组,形成“环线”。“环线”的名称在2002年更改为“2号线”,目前日均客流量在100万人上下,高峰时会更多。北京站地铁2号线车站共有4个出口,即西北口,东北口,东南口,西南口。
由于历史原因,地铁2号线北京站站与北京火车站之间并没有实现地下联通,所有乘客都要先出站,步行经过北京站前广场来实现换乘。(相比之下,2008年扩建改造完成的北京南站换乘要方便多了。)
客流现状
由于地铁2号线北京站站的客流量比较大,所以从数年前开始,有关部门对往返于北京火车站与地铁车站的乘客实行进出地铁站单行制的管理措施,即进入地铁站的乘客只能走西南口,而走出地铁站的乘客只能走东南口。下图中的C处为地铁站的出站口,D处为地铁站的进站口。
再结合下面的地图看看北京火车站进出站旅客的客流安排,进站口在车站中间,即下图中的A处;出站口安排在车站东侧,即下图中的B处的左下方;售票大厅和自助取票机位于大楼的西侧,即下图中的E处。B处到E处的距离约为200米。
http://s15/mw690/484e7f12td8ad43e89d3e&690
客流问题
假设1:出京的人,若出地铁直接进火车站乘车,乘客需要从C处出地铁,直接到A处进火车站,这种情况原则上没有什么问题。
假设2:出京的人,出地铁若需要先去购票或去自助取票机取票,再进站乘火车的话,乘客需要从地铁出口C处先去E处购票或取票,再回到A处进站乘火车,从而多绕了一段距离,这种情况有改进的必要。
假设3:乘火车抵达北京的乘客,从火车站出站口B处出站,若需乘地铁就要从B处走到D处,才能进入地铁车站乘车,绕行很长一段距离,这种情况很有改进的必要。
http://s2/mw690/484e7f12td8ad695bcdd1&690
改进建议
为了改进上述不合理的客流状况,特建议地铁管理部门进行以下调整,将地铁的进口与出口对调,进入地铁站的乘客走东南口,而走出地铁站的乘客走西南口。即以图中的C处作为地铁站的进站口,D处作为地铁站的出站口。这样:
上述假设1的情况,乘客从D处走到C处,步行距离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上述假设2的情况,乘客只要从D处走到E处去购票或取票,再到A处进站乘火车即可。步行距离比现行安排可以减少约200米。
上述假设3的情况,乘客只要从火车站出口B处直接到C处就可以进入地铁站。步行距离可以比现行安排缩短约200米。
效益分析
保守地估算,假设2的乘客数量每天有1万人,假设3的乘客数量每天有5万人,这样每天就可以有6万个背着大包小包或拉着大箱小箱的旅客,每个人都减少了200多米在站前广场上的奔波,能为他们节约多少时间,节省多少体力呀。日积月累能为旅客节省多少时间,多少体力呢。通过这样的调整,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规模的人流在广场上无谓流动,减轻站前广场治安与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压力。
结语感言
有过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大城市里,由于有效的人流组织,在一个每天客流量数以十万人计的火车站前面,往往看不到成群的人流,甚至经常看不到有很多旅客。可是,在我们的大多数大型火车站前面往往是旅客川流不息,高峰时更是拥挤不堪。
许多交通方面的专家经常分析说,中国的交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硬件跟不上,而往往是管理意识与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就本文分析的情况而言,如果要求在地铁车站与火车站候车室之间修建一条耗资数千万元的地下通道的话,可能有些苛求,难以实现。但是这样从管理入手,几乎不用花什么经费,仅仅转换一下理念,改变一下地铁进口和出口的位置,就可以给乘客带来极大便利,赢得巨大社会效益的事情,应该不是很难办到吧,这样的建议应该不算什么奢求吧。
我们期待着……。
http://s12/mw690/484e7f12td8ad5e380a4b&690
(本文照片和地图均摘自网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