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2006-11-26 00:34:06)
分类: 诗文随笔
  习书法很多年了,没有长进,思索自己的问题,也许在书法理论上的肤浅,束缚了手脚。于是找来很多的书,有细看的,也有粗看的。
  元代博学多才的赵孟頫在书法、绘画、篆刻、音乐等都有深厚的造诣,后人评他书法“是元代领袖”,“温润闲雅,远接右军”。有关于他的论述是看得多的。
  可是不争气的是,对他的书论没有深刻的理解,却喜欢上他为数不多的诗,特别是“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那句。
  赵孟頫是浙江吴兴人。他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十四岁就授真州司户参军,人称"帝王后裔"。南宋灭亡,元世祖忽必烈为了笼络南方地主阶级之心,他二十多岁时被封高官,逐渐成为显要人物,丧失民族气节,在以儒家文化忠孝节义的文化背景下,他被人认为身有媚骨,而遭看不起,连他的亲兄弟都闭门不见。
  但“仕元”这一沉重的精神负担,一直是个挥之不去、压在赵孟頫心上的沉甸甸的石头,使他为此而不断自责、忏悔。
  被荐入元大都次年,他就作有《罪出》一诗,自责道: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堕尘网,婉转受缠绕。
  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鸣谁复顾,毛羽日催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孟頫虽身居高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极大,表现出隐逸思想和精神还乡的“野性”情怀。长期寄人篱下,虽然荣华富贵,却事事堪惭,借诗自责,以释忏侮之心;借诗文书画自我排遣,表现自已的隐逸之性——即“野性”的苦衷。以他的处境,为了让“小草”不失“远志”,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借乎天地山水而陶咏于我乎——陶冶野逸之性,以减轻他“仕元”的负罪感
  在他另一首《赠别夹谷公》的诗中,他这样写道:
  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
  春风不批拂,胡能建幽心。
  借山中静静开放的蕙兰花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宁愿闲居在山林,也不愿出去做官的心情。
  第四年,赵孟頫岁,又在《寄鲜于伯机》诗中忏悔道:
  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
  第五年,他又写下了“宦游今五年……掩卷一淋然”的痛苦诗句。
  够静读古人诗句,心慕手追魏晋书风,已经成为赵孟頫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
  唯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
  66岁那年,借妻管氏病重之由,赵孟頫终于向元帝告假还乡。其夫人管仲姬甚至吁出: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
  初读“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并未对其咏物感怀的寓意多加分析。可是几天以来,这两句颇为平淡的诗却频繁的掠过脑际,时时引发我对于人生的春与秋、花与实、理想梦幻与现实价值的思索、慨叹和惆怅。
  小的时候,一家人的目标大概就是吃饱肚子,来应付生存环境的恶劣。象埋在冰土层下的草根根一样,我也做过春天的梦。父母用汗水换来了四个孩子的读书梦,我人生的新境界从此出现,春天对所有的草木都是一样的,我没有辜负洒在我身上的春光,这个时候甚至觉得先前的理想和梦幻,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苍白,那么不值得一谈。
  然而回首往事时,生命的年轮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夏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生命之秋的景象中,斑斓的花朵不再,那结出的果实呢?
  我很惘然。
  所有的梦幻、抱负成为泡影,象秋夜里的寒星一样渺茫而有遥远。机器在不断的转,我只是那机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件,大概也只有这么个含糊的概念来安慰自己了。以这样的理由,我甚至不敢面对生我养我的父母、面对为我成长付出努力的所有的人,而对于国家,我更是谈论报效的勇气都没有。
  这就是我生命的秋天吗?是春天斑斓的花朵开出的果实吗?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生命之于春绚丽多彩,之于秋则总是那么多的遗憾。现实的人生中但愿多出些果实和欣慰,而不是感慨和惆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冷轧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