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2017-06-25 18:26:30)
分类: 高考试题相关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杂谈本题借助凯氏定氮法这一实验素材,考查了仪器的名称与作用,操作的原理与解释,方程式书写,有关实验计算等。明确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关键,凯氏定氮法是测定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其原理题目中说得很清楚,是用浓硫酸在催化剂存在下将样品中有机氮转化成铵盐,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气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     这题所考查的就是用如图装置处理铵盐,然后硼酸吸收氨气其中b为蒸汽发生瓶、c为汽水分离管、e为反应管使氨气完全逸出、g为氨气吸收装置。

1a管插入水中起安全瓶作用,若烧瓶内气压过高水会进入a管中维持压强平衡。

2b中放入少量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f的名称是直型冷凝管。

3)清洗仪器时,停止加热,关闭k1c中水蒸气冷凝为水后,装置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g中蒸馏水由e倒吸进入c中,起到清洗仪器的目的。这处的倒吸原理解释在2016年也考过。

4d中保留少量水可以防止氨气逸出,也可以用PH试纸试馏出液是否为碱性检验氨是否完全蒸馏出来。e采用中空双层玻璃瓶的作用是减少热量损失,有利于铵根转化为氨气逸出。

5)由题意可知甘氨酸中nC2H3NO2=nN= nHCl=cV×10—3mol,则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4×cV×10—3/m ,样品的纯度≤75×cV×10—3/m

   其实此题的难度不大,只是素材新颖,学生没见过,网传说此题均分为5.6分,还是比较正常的。其实有关蛋白质中氮含量的测定在苏教版必修2中有涉及原理,只是没有出现相关的实验装置。题目中的设问在平时训练中都有做过,但是放在这样一个陌生的情境下考查,无形中增大了学生的压力,如果学生是按顺序做题的话,前面的物理大题计算已是焦头烂额,到这里一看是反常规的实验装置图,心理上受到打击。我们复习时觉得2016年考过了氨气,今年可能不考,但就是考出来了,推测考SO2、绿矾受热分解一类的,可惜是全国卷3考了,看来不能瞎预测,大放厥词。这题其实与实验选择题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第10题已考过有关氢气性质无机综合实验,这里有些1314年有机实验的影子,考查得更充分全面,也说明气体性质综合实验还是以后复习的重点。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杂谈】本题是工艺流程题,由于化学与技术选考题已删除,这题如期出现。

1)由图示可知,酸浸时下铁的净出率为70%时所需要的时间最短,速率最快,则应选择1002小时进行,另外905小时净出率也达到了70%

2酸浸时用盐酸溶解FeTiO3生成TiOCl4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TiO3+ 4H+ 4Cl - = Fe2+ + TiOCl42- + 2H2O;陌生方程式书写是复习的重点,反应物都告诉了,生成物知道了一种,只有铁元素去向不知,可依据反应原理发现这个方程式化合价没有改变,铁元素变成Fe2+,也可以通过后面的流程加入了双氧水可推知是Fe2+,最后配平。

3)温度原因的解释有专门训练过,从低于高于两个角度出发说原因。低于40TiO2·xH2O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高于40H2O2分解加快和氨气挥发导致TiO2·xH2O转化率反而减小了。

4Li2Ti5O15Li+1价,O-2价,Ti+4价,过氧根(O22-)中氧元素显-1价,设过氧键的数目为x,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1)×2+(+4)×5+(-2)×(15-2x)+(-1)×2x=0,解得:x=4;这问较难,平时训练中有做过(NH4)2S2O8提到过其中的过氧根问题。

5Ksp[FePO4]=c(Fe3+)×c(PO43-)=1.3×10-22,则c(PO43-)= =1.3×10-17mol/LQc [Mg3(PO4)2] c3 (Mg2+) ×c2 (PO43—)  (0.01)3×(1.3×10¯17)2 1.69×10¯40 <</span> 1.0×10¯24;无沉淀生成。

有关K的计算是我们重点复习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列好表达式,代入数据计算,此问难度中等。加上选择题13A项也是K的计算,可见K的计算是重中之重。

6)高温下FePO4Li2CO3H2C2O4混合加热可得LiFePO4,根据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可得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PO4 + Li2CO3+ H2C2O4高温LiFePO4+ H2O + 3CO2。这个陌生方程式书写也不难,酸性环境下C元素的去向可推知是CO2,配平即可,由于题目中所给的物质过于陌生,学生可能由于心理巩惧,把它放弃了。

有关这题的复习我们做了许多小专题训练,注重培养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这题中前面3问都是从图表中找到答案,陌生方程式书写、K的相关计算这两处考点平时都有训练,但是过氧键的数目的计算是个难点,总体来说这题是中等难度,考场上心平气和,正常发挥还是可以做得好的。网传说此题均分为4.4分,可能我们的教学效率还是有待提高。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杂谈】本题是化学反应原理题。

1A项氢硫酸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而亚硫酸可以,说明酸性:H2SO3> H2CO3> H2SB项氢硫酸的导电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亚硫酸,说明同浓度的氢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小于亚硫酸,即H2SO3> H2SC0.10 mol·L−1的氢硫酸和亚硫酸的pH分别为4.52.1,说明同浓度的氢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小于亚硫酸,即H2SO3> H2SD项氢硫酸的还原性强于亚硫酸,与酸性强弱无关。答案选D

2)由题给示意图可知系统()制氢气为:H2O(l)=H2(g)+ 1/2O2(g) ,只要将三个已知反应相加,即++,整理可得H2O(l)=H2(g)+1/2O2(g)  H=+286KJ/mol

由题给示意图可知系统(II)制氢气为:H2S(g)=S(s)+ H2(g) ,也只要将三个已知反应相加,即++,整理可得H2S(g)=S(s)+ H2(g)    H=+20KJ/mol

根据系统I、系统II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每反应产生1mol氢气,后者吸收的热量比前者少,所以制取等量的H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系统II

3利用三段式计算即可。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可能直接用物质的量计算,2.5 L这一数据还用不上。

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可知温度由610K升高到620K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水的物质的量分数由0.02变为0.03,所以H2S的转化率增大。a2>a1;根据题意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所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H>0

A增大H2S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加入量远远大于平衡移动转化消耗量,所以H2S转化率降低,错误;B增大CO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使更多的H2S反应,所以H2S转化率增大,正确;CCOS是生成物,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H2S转化率降低,错误;DN2是与反应体系无关的气体,充入N2,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对H2S转化率无影响,错误。

原理题没有采用常见的脱硝、脱硫、甲烷、合成氨等,而是用H2S这一素材,H2S在以前福建,上海、江苏高考命题都涉及过,这题原理题比较简单,网传均分是6.4,是4个大题中均分最高的。第一小问比较酸性强弱设置的选项明显,第2小问考查盖斯定律,给出信息表面看起来复杂,解答题目时却比较简单,第3小问也是很基础,此题得分是最高的。有些同学由于做题顺序等原因,最后来做这题时间不够,错失得分机会,也有同学是看到那个系统图心虚放弃。

2017年高考全国1卷化学试题杂谈——非选择题

【答案】(1) A

           (2) N;球形:K的原子半径比Cr的原子半径大且价电子数少,金属键较弱;

           (3) V型;sp3

           (4) 0.31512

           (5) 体心、棱心。

【杂谈】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

1)第1小问一出来,一道闪电,电瞎了许多考生,光光光。物理学得好的同学运用物理知识可推出答案,也可利用常识赤橙黄绿青蓝紫推出紫色光对应的则是波长可能最短。这一知识在人教、苏教版的插图中有出现,但考出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整个试卷,命题有处处避免题海战术之嫌。

2)这一小问比较常规。K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4s1,所以最高能层是N4s电子云为球形。KCr都是金属晶体,从价电子数与原子半径去考虑问题。Cr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34s1,因为Cr原子的价电子数大于K原子,K的原子半径大于Cr的原子半径,所以金属Cr的金属键大于金属K,金属K的熔点、沸点等都比金属Cr

3I3+离子空间构型与杂化类型都得较难,学生一般不哪一个中心原子,我们可用等电子体进行转化,它与Cl2O互为等电子体,这样问题就简化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猜的方法,毕竟只有3个原子的离子。

4)由题意可知晶胞中KIO分别处于顶角、体心、面心位置,与K紧邻的O个数为12,这一点平时常见。KO间的最短距离为面对角线的一半,0.315nm

5根据KIO3的化学式,由晶胞中KIO分别处于顶角、体心、面心位置可推知,若I处于各顶角位置,则必然有K处于体心位置,O处于面心位置。

本题考查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除了第13两小问,其它问题还是可以做的,网传均分是5.7,得分不是很理想,我们选考物构的学生多,大多数是中等偏下的学生选考,选考有机同学都是一级达标校的学生,有机选考题网传均分是5.2,这也说明物构题得分还是比有机好得。

  以上是个人看法,主要是从应试备考的角度出发,层次较低,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线老师的现状,你不应试,不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不合格的老师,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样是全国卷1,河北衡水的状元720分,遥遥领先。这次我们省某地有一考生,自身也比较优秀,高一高二在福建,高三这年到衡水,考了当地市的状元。这些事例多多少少反应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在我们在应试备考中要引导好,目标明确,让学生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教学时也不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心理,不搞人为的题海战术,让学生苦不堪言。能做到这样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