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沪东地区惠民路人寿里三瑞里建于1932年沪东跟踪拍摄之三惠民路第一小学 |
分类: 申城寻踪 |




上图左侧为419弄的总弄通道,门楼与石匾已经被拆。














“城市的底色”不可抹去
保护上海石库门里弄刻不容缓
每个城市都会选择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或景观来展现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回顾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上海每个时期的标志性建筑其实在不断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豫园湖心亭茶楼和九曲桥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常被当做城市“名片”;随后上海发展成远东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标志变成了外滩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取而代之的城市标志是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的工业建筑和万吨巨轮;改-革开-放后,体现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浦东陆家嘴高楼群起,迅速成为上海城市的新地标。然而,石库门已是一个与上海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名字。
那么当下,我们该把什么建筑作为上海的文化形象推向世界呢?显然是石库门里弄。
正在成为抽象文化符号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上海馆是以石库门形象塑造的,以石库门主题的文化论坛、广场小品、连环画、商业产品甚至婚纱摄影等各种活动或事物也随之不断出现。就在世博会开幕不久,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库门里弄作为上海城市文化遗产的地位已获得广泛认同。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石库门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抽象的文化符号,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遗存,却很少真正得到保护,并且仍在不断被拆除。
石库门里弄的生活空间拥挤、房屋破败,缺少现代化设施,缺乏资金修复,确是严峻的事实。然而凡此种种,也是世界上众多已积累丰富保护经验的历史文化名城曾经面临的问题。所以,正视石库门的遗产保护还是要回到根本问题:价值的讨论。这种讨论首先不是对老房子的浪漫想象,也不应陷入对其物质现状的狭隘评判,而是要回到真实的历史中去认识它。
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石库门里弄如何产生?众所周知,20世纪初,上海曾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海纳百川、多元共存的城市性格可以从近代上海丰富的居住建筑类型中得到充分反映,石库门里弄、新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大楼、独立式花园住宅等。这种生活空间形式的多样共存,是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难以找到的。那么,这么多住宅类型来自哪里?基本都是从西方直接移植过来的。唯有石库门里弄住宅,是这个城市的独创。
石库门里弄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理想的住宅模式,但它的设计有独特智慧。想象一下,当时离开乡土生活来到上海的中国人,不免对这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化大都市充满陌生感,而独门独户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实际是英-国19世纪联排住宅和我国江南传统院落住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模式,它既满足了中心城区房地产开发的实际利益,又能使最普通的中国人找到延续传统生活的居住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巷弄空间组织2—3层独户院宅的基本模式,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在大小地块上生成规模各异的住宅组团,而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更是将建筑形式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建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石库门里弄遍布上海的中心城区。与其说它是城市的标志,不如说它是“城市的底色”。这层“底色”是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生活的印迹随处可读,若被抹去,上海就会成为一个“失忆”的城市。鉴于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历史地域文化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今年1月25日,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和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及各界人士19人建议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要求,需要科学规划,做好相关研究和申报工作,以利保护石库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海派文化。(引自2015年4月17日《新闻晨报》A19版 作者卢永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