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至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
在虹口提篮桥地区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中,曾生活着近两万名犹太难民,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多数犹太难民得以幸存。“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当时作为犹太人居住区时的风貌,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摩西会堂旧址),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见证和纪念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历史。霍山公园位于霍山路118号(原汇山公园),建于1917年,园内设有“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纪念碑。霍山路57号(原百老汇大戏院旧址),其屋顶的花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犹太难民聚会场所,曾名东山大戏院。(根据公开文字改编)
附:
报纸旧票证重现“隔都”生活
235件上海犹太难民实物档案申报市级档案文献遗产
(摘录)
70多年前,2万多名犹太难民来到上海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上海人在自身也遭受战乱之苦时伸出援手,使得犹太难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2007年开设……。2007年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修缮原摩西会堂旧址的基础上开馆,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游客包括原上海犹太难民后裔前来参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驻扎在上海的日本占领军对犹太人难民的态度颇为矛盾,一方面想拉拢犹太人为其效力,一方面又迫于德国纳粹盟友尽快“处理”犹太难民的请求,一时左右为难。为了应付希特勒,日本宣布在虹口建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将犹太难民软禁在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也就是所谓的“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2015年1月13日《新民晚报》A5版
记者 李一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