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苏州平江【开发保护】
(2010-08-20 04:20:10)
标签: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开发保护阮仪三教授古城风貌 |
分类: 录以存档 |
苏州
平江
如果想一睹苏州园林风韵,细品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那么首站必是平江。平江园林胜迹遍布、寺观巍峨、宝塔雄峙,苏州全市28个古典园林中,平江占有12处,其中拙政园、狮子林、耦园、环秀山庄、艺圃等古典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想感受苏州商业繁荣,亲密接触千年姑苏经济的活力与魅力,那么首发必是平江。平江区历来是苏州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第一街、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之一的百年老街观前街就坐落在其辖区内。
如果想捕捉苏州城市发展新风向,解惑苏州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同时,获得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那么答案也在平江。近6年来,为了做强做大苏州中心城区,提升城区首位度,原本落寞的苏州北部拔地而起一座10平方公里的平江新城,新的商业形态、时尚生活气息、现代教育理念皆汇聚于此。
如果想知道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近,亲历各种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那么最佳体验区也在平江。伴随着沪宁城铁通车和苏州新火车站的启用,苏州和上海真正进入“零换乘”“同城时代”,平江新城同上海虹桥机场之间仅需20分钟。
……
这就是平江。平江区得名于宋代苏州古名“平江府”,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部,是苏州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万,下辖观前、平江路、苏锦、娄门、桃花坞、城北6个街道,形成了以沪宁高铁为中轴、南部古城、北有新城的古韵今风“双面绣”格局。平江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据统计,2009年平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75%。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5.8%,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1%。
融万般文化 载姑苏记忆
古城是苏州的灵魂,文化是苏州的命脉,数不清有多少人沉醉在姑苏千年精致文化中。苏州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建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而平江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在宋代,苏州被称为“平江府”,直至今日,在苏州当地老百姓心中,几乎都认为先有“平江府”再有“苏州”。
目前,辖区一半在古城的平江区内有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阊门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等4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拙政园等5处世界文化遗产,有苏州博物馆、昆曲博物馆等11座博物馆,100多处文保单位和控保建筑等等万般历史文化沉淀。自然而然,平江将挑起的是苏州保护古城最重的担子。在破解古城保护与开发、平衡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实用价值,平江的实践无疑是成功的。
1986年,平江区以自费滚动开发模式,启动实施了旧学前、因果巷改造工程,改善基础设施、居住外部环境,闯出了一条旧城改造的新路,也由此拉开了苏州旧城改造的序幕。1995年底,平江区对10号街坊进行改造,在“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方针之下,改造后的10号街坊被授予“江苏省优秀住宅小区”。
在本次世博会上,苏州作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范本成功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而平江历史街区作为苏州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如同苏州古城保护的一个缩影,被誉为“苏州古城保护的样本”。平江历史街区总规划师阮仪三教授说:“中国的古城保护,要看苏州;苏州的街区保护,要看平江路。”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116.5公顷,其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与1229年刻制的碑刻城市地图《平江图》中相一致,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现在的平江路,一半城池一半水,依旧的枕河而居、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评弹昆腔、吴侬软语随风轻送、缓缓入耳。
平江历史街区是惟一的、不可复制,为了能留存这样一幅有声的国画意境图,近年来平江区不断创新保护模式和保护思路,平江没有把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当作文物标本一样静态地保护着,而是挖掘它作为城市历史源泉的意义,重塑它的活力,通过发展促进保护。8年前,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在贝聿铭的“龙睛规划”基础上,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启幕,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阮仪三教授担任总规划师并对整个整治工程进行把关。
首先,确立了“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整体思路,力保一切历史文化“不走样”。各种建筑尽量保留不同建筑的年代风格和特点,如现在改成书吧的“筑园”,其实只有屋顶是古建筑,当初还是危房的时候,建筑师们用钢架将其美丽绝伦的江南屋顶撑起,然后换下已经腐烂的柱子。
其次,严格筛选商业业态,宁可慢一些再慢一些。和一般的古街道喧闹嘈杂浮躁之气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不一样,平江路安静、精致、典雅,悉数和平江路浑然一体的店铺,平江客栈、艺术桥画廊、筑园建筑会所、弄堂摄影艺术馆等等,尽是安静的业态。据了解,在坚持“谁租赁,谁修缮”原则下,目前进驻的40余家商家中,都是经过严格把关后落户平江路的,其经营业态必须和平江路典雅气质相称。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江路街区是敞开式的建筑博物馆,对游客都是免费的,这些商铺出租的资金回收和平江路近4个亿的投资相比,是杯水车薪。但是不能因为想赚钱而大搞商业,那是伤本,宁可慢一些,把好东西都存住,现在是劣势,往往会变成今后的优势。
再次,保持街区原真风格,街区发展紧扣民生。平江路虽然是苏州城里保留最完整的街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活”的古城。这些年,街区虽然历经多轮整治,仅有10%的原居民搬离。为了给居民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平江区完成了平江路(河)及两侧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等工程,让这里的居民们正式脱离了马桶、脚桶、浴桶及火炉“三桶一炉”时代。
目前,平江历史街区的知名度在不断扩大。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荣誉。正在积极筹建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和苏州古城旅游核心区也都选择了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中心区域。
促产业升级 谋经济远景
近年来,苏州在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上迈开大步,千年古城区该怎么转身?“退二进三”到底退的是什么?进的是什么?这是平江区在促进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要命题。
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成与发展是平江区也是苏州市古城区“退二进三”的经典案例之一。苏州桃花坞大街158号,浓厚的中式元素、整洁雅致的房子、林立的创意工作室,谁可曾想到,这是由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原新光丝织厂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桃花坞大街,是苏州传统工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祥地,大街上有成片的古民居,原丝织厂附近更是有唐伯虎故居、昆曲研究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等“文化腕”,要搞文化创意产业,这里是绝佳选址。于是平江区启用“多业态互补共生”的全新模式,将“桃花坞”打造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辅共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而原新光丝织厂老厂房也通过“外形不变内涵变”的产业置换,激活老厂房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保护城市文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老厂房的食堂通过改造变成苏州味的主题酒店、锅炉房变身摄影棚、厂房隔成一间间的创意工作室等等,一点不浪费。
为了避免落入平庸俗套,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提升自身档次上也下足功夫。专门建立了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坊。大师坊一期总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分为工艺美术展示销售中心和大师工作室两部分。大师工作室采取店坊结合的形式,把工艺大师的精湛技艺和作品同时展现给观众。大师坊准入资格相当严:只有名列本行业的前三甲、能确保工艺作品的信誉和品质的大师才能进大师坊。目前,大师坊已集聚了楼国英瓷画艺术馆、任嘒閒刺绣艺术馆、蔡云娣石雕艺术馆等行业精英。
乘高铁东风
(原载第八版:专版/王学容 平江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