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静安寺地区,是一个洋房老宅密布的所在。作为凝固的历史,这些千姿百态、饱经风霜的建筑,如今展现在我的眼前,似在无声地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本篇介绍位于同仁路333号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绿屋。走近这幢花园洋房,可见其外观呈船形;外墙面则为绿色,故被老上海人称为“绿房子”。
有关资料披露:绿屋建于1938年,是著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滩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当时的屋主人吴同文在二楼铺设了弹簧地板、安装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梯,房内家具则是由美国的家具公司定制。如此种种的奢华做派曾名震一时,而在次年被上海英文版的《中国日报》称为:“远东第一豪宅”。
据说在豪宅落成时,邬达克曾对吴同文说:即使再过50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然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落后!以我之见,此言不虚。至今仍可称得上是都市里的经典别墅。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绿屋与蓝屋的关系。上海作家程乃珊在20多年前,曾以这幢房子为原形写过一篇小说——《蓝屋》,描写了上海经典生活的一个缩影。而作家本人,便是这座豪宅原主人的后辈。
这里的一楼和二楼,目前已成为餐厅和酒吧;三楼、四楼则是顾传晖建筑师事务所。而这位老宅的新主人便是曾参与建设浦东机场、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现代项目的台湾著名建筑师了。呵呵,斗转星移、新老更替,都市的人文积淀在延续;老宅往事也承载了百年上海滩的变化和发展,彰显着都市的经典、繁荣和魅力。
冬天的某天早晨,当我流连在优美而安静的铜仁路上,一面欣赏着马路两边的洋房老宅、一面则将思绪回到了70多年前:凝视蓝天下的“邮轮”,恍若置身于上世纪的绿色童话世界。只是岁月无情,这幢昔日的豪宅如今已是风韵不再、外表苍老啦。好在经典的作品一定能够经得起时光的检验,今日绿屋依旧凸现出靓丽的建筑时尚。
以下引用作家程乃珊在《上海探戈》中形容绿房子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同时也可欣赏一下名门之后的悠然文笔:“四周与她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非但没能盖掩她的清华之气,更在一簇面目模糊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其几分自恋的孤寂,犹如在一幅笔触平庸流俗的书法中,平空飞来自成流丽的一笔”。





相关旧作链接:
远东第一高楼(暨远东第一影院)
远东第一监狱
远东第一大教堂

申城寻踪 远东第一豪宅 上海同仁路 绿屋 邬达克设计 程乃珊小说 蓝屋 冰清玉洁 上海老宅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