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完上篇所提的甜爱路,从中间的某弄横穿而出,就到了与甜爱路并行的山阴路。山阴路的绿化不同于甜爱路,沿街种植的是法国梧桐树,如此则使得整条马路更显得幽静和惬意,也算是申城的一个特色街景。但一样的小马路,两边却是不一样的景致:一边是石库门式的里弄、另一边则是西洋风格的住宅。


因了鲁迅去世前的住所在这条马路上的缘故,使得这条长不过千米、宽不足二十米的山阴路成为了申城的一条名街。这条路上还拥有过浓厚的人文气息:首先是有鲁迅故居所在的132弄9号,而6号则是茅盾居住过的寓所;弄堂对面的“东照里”12号,又曾经是瞿秋白在党内落难后的暂住地,故这里同时也就成为了左翼文学的一个活动场所。

漫步在法国梧桐的绿荫下,可以明显感觉到与甜爱路的区别之处:不少花园洋房院子里的大树,其较大的树冠从围墙上斜出探向了路边,倒是与路人有了亲密接触,真是一个不错的景观。可惜,在很长的时间里,山阴路上的真正主人却是日本人。这里原为日租界的施高塔路(部分),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改名为山阴路。1945年以前,这里曾是日本人的聚居区,既有日本军人的宿舍,也有日本商人的公寓。据说,直到日本战败时,这里还有等候遣返的日本侨民集中营呐。

走进弄堂先观察一下

转身前往马路对面


这上、下两幅是夜间补拍的,效果不甚理想,只能将就喽。

斗转星移,换了人间,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山阴路依然保留着原来的历史面貌。去年,山阴路被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这对山阴路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我真心地希望这条小马路能够继续保持幽雅的街景风貌和传统的建筑风格,使我等对这些充满人文历史元素的马路情有独钟的市民,可以不时地在这条马路上散散步、发发“呆”。呵呵,那就容我一路遐想下去吧:
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
伴随路灯发出的黄色余光
我踩着路边的树影踱步向前
在时光轮回的不经意间
鲁迅/瞿秋白/茅盾
身着长袍迎面向我走来
待我伸手欲握
不料却被身边驶过的轿车喇叭声惊扰
……

呵呵,重回今世,梦境顿消,只得在思绪中目送着伟人的背影徐徐远去。唉,失去了在时空隧道中与一代文豪交流的机会,我当然也就没有了他们的精神和文才,而仍旧做回了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嗯,好在还能有经常在此闲逛的时辰,当可略为安抚一下自己的失落之情吧。
(本篇为我的“上海扫街行之四”。过几天就是鲁迅先生逝世71周年的纪念日了,届时再发瞻仰鲁迅故居的专题介绍,让我们共同缅怀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