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峰乡】夏氏宗祠(白坭坦村)

(2015-09-12 11:30:55)
标签:

杂谈

夏氏

宗祠

祠堂

天台

分类: 辉言辉语
 

【雷峰乡】夏氏宗祠(白坭坦村)

孙建辉 图/

 

一、   白坭坦

白坭坦村位于天台西南大雷山区,现属雷峰乡祥和办事处。村中有一口塘,因四周有白坭,而得名白坭潭,村庄最初的村名就是白坭潭,后来称为白坭坦。

pic

白坭是一种白色的粘土,可制碗具。白坭坦村建于山岙之中,许多民居建于清末民初,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几条山道和山溪穿插其中。西北边山岗上的道地当年也是非常气派,村中有一百二十根屋柱落地的说法,可惜早已毁于火灾。村口有一座庙,称镇龙庙,始建于明代,供奉仙皇佛。

该村有三四百户村民,聚居着夏、陈、张三姓,其中夏是大姓。 

二、   夏氏宗祠

pic

眼前的这座宗祠名为夏氏宗祠,位于天台县西南边大雷山麓一个叫白泥坦的村庄里,这座破旧但保存尚好的明清古建筑。夏氏宗祠是白泥坦村最老的一座古建筑,坐落在该村凤凰山的一个缓坡上。

据家谱记载,夏氏宗祠修建于明朝中叶穆宗(约公元1567年),距今439年。老人告诉我,这座宗祠实际上是为纪念天台历史文化名人夏迪、夏勋而建的。至清隆庆时钦赐为追远堂,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修建。在老人撰写的一册《天台夏氏伯和公派下源流分支简录》中,我找到了相关的出处,夏氏起源于夏禹王,天台系一世怡松公从仙居迁移过来,白泥坦村系伯和公自天台城关迁移而来,目前已经发展至二十六世。 

三、夏氏迁徙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透过祠堂,看到了悠远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宗祠和家谱是解读家族的密码,是家族历史的见证。宗族中出了一位传世的人物,后人修筑宗祠纪念他,以此来彰表功绩,教育后人,团结族人,同时寓意人丁兴旺、时代绵长的美好愿望,因此,宗祠在民间是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 
    pic

夏氏一族始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为会稽郡王,成为会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间,夏鄎端从会稽迁往仙居,居西门外的夏家库。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国之后,他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弃儒从医。在游览天台山时,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元初,夏怡松举家从仙居迁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个孙,长孙夏伯忠居城里,次孙夏伯和于元至正年间,从天台城里,迁往城外六十华里的白坭坦,世代居于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带来的是枝繁叶茂。虽说是迁徙,但族人都知道他们的来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寻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三、   夏氏宗祠的结构

pic

夏氏宗祠建筑为四合院,正门加后戏台形式,其正厅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形式,飞檐高筑,木作装修精美,体现了乡土建筑的高超技艺。宗祠建筑构造宏伟,布局细致。正门分左中右三扇,门上各置横匾一幅,左书父子进士、右书祖孙都宪,中书夏氏宗祠,门楼上供奉着都宪第圣旨厅。中门两旁书有对联一幅,右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左联是二都双士七大夫。门前立有旗杆一对。进得门去,大堂是上五间加三间仿宫建筑,据传是御赐的五凤楼式。礼堂及戏台上面均是雕塑着龙、人物等形象,绘画这花草、山水等景物。中堂各柱子上均用石灰、麻布推嵌联对,雕梁画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大都消毁。                  

pic

夏氏宗祠的追远堂,三张先祖的画像端庄地挂着,先祖们与后人共享着家族的温暖。中间是黄帝玄孙夏禹,头戴冕旒,手执牙笏,气宇轩昂。作为中华夏氏始祖,夏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深受百姓的爱戴。右边的是天台夏氏始祖夏怡松,身着官服,头戴官帽,仪态端庄。左边的是夏伯和,温润儒雅,他是白坭坦夏氏始祖。三位先祖似乎在述说着夏氏一族在天台的历史。

  pic

   门楼上建有一座二层的圣旨亭,下层挂都宪第匾,上层挂圣旨匾。读书不只是明理,也为中举,只有考取了功名,才有机会走上仕途,一展宏图。一位位夏氏族人,一个个的功名和官职,最终都落在了祠堂的匾额和楹联上了。

  pic

   门楼之后是戏台,飞檐翘角,屋脊有文臣武将雕塑。戏台前挂有镜花水月匾额,似乎在提醒观众,戏文中的事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一切都是幻影。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是重复先人早已演过的那场戏,喜怒哀乐只是一种表情,演过了也就经历过了。

pic

戏台两侧木柱上的楹联: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镜中花。楹联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寻味,这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演的都是同一出戏。戏台对面为享堂,称追远堂,堂名的匾额就挂在正中的位置,追远意为追念先人。堂内木柱上有不少楹联,多为赞颂先人的句子。

  pic

夏氏宗祠在本世纪初曾有过一次整修,整修后的祠堂面貌焕然一新。平时,村民们都会坐在祠堂门口,聊聊天,老人们也会讲讲从前的事。祠堂内保存着一套《天台夏氏宗谱》,族人们都知道《白坭坦伯和公派》在第十七卷,自己的名字就记载在宗谱的某一页上,往上能寻到祖先的踪迹,往下也能知道儿孙的漫延,这就是宗谱的意义。它记载着一个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绩、辗转的迁徙过程和各族支的世系承传与繁衍。

  天台城里樟下路的北侧建有一座夏氏宗祠,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了。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气势宏伟,飞檐高翘,雕梁画栋。祠堂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因祠堂建于双凤山麓,位于高岗之上,所以就有了白坭坦祠堂起高坎的说法。祠堂门楼为三开间,前立一对旗杆,门楼上建有二层的圣旨亭,门楼之后为戏台。戏台对面的正厅面阔三间,为歇山顶,名追远堂,左右两厢为五开间二层硬山顶楼房。

四、   夏氏宗祠特色

  1、这座宗祠由于采用歇山顶的屋顶结构,在省内已经发现的古民间建筑中比较罕见,属于档次比较高的一种建筑风格。

pic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汉族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pic

     2. 祠堂的大门采用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pic

    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戴逵父子就在天台山一带将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工艺用于寺院的佛像制作,制成木雕干漆夹苎佛像。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技艺逐步走向成熟,并且传到天台的周边地区。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将此法传到日本,当时由他制作的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宋代,天台张延皎、张延裘兄弟用此法制成的一尊伏填王释迦瑞像由日僧带回日本,仍供奉于清凉寺。相传,明代天台人张文郁奉命督造北京故宫,建造时曾将天台的一批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请去,为宫殿的柱、梁等进行外表装饰。

3.夏氏宗祠的名声不只是建筑的宏伟,更来自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夏氏人家要将天台夏氏家族在不同时期所建树的功业都在这座祠堂中呈现出来。走进祠堂,似乎进入了夏氏家族的历史,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都在讲述先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是整个家族的荣耀。门楼开有三对门,中间大门的门楣上挂夏氏宗祠匾额,左右门楣上分别是父子进士祖孙都宪匾,中间大门的楹联是一门二代三进士;二都双事七大夫

 

 五、   今日夏氏宗祠

 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折射出的是祖先们所创下的功绩。这些匾额、楹联都在告诉后人祖先出类拔萃的事迹,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时刻都在激励着后人光宗耀祖。

   除了祭祀,祠堂还承载着更加丰富的宗族生活内容,是村民议事和娱乐之所,是与日常重复的劳动生活所不同的区域,祠堂把宗教般的庄严和世俗的快乐融合在一起,老人们试图把这里变成族规族史的教育基地,孩童们却因戏台的存在而把这里当成现实中的天堂。逢年过节,戏台搭台做戏,宗祠自然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场所。 

参考文献:

1. 天台县白泥坦村夏氏宗祠  夏伟  中华夏氏网 2009年7月12

2. 白坭坦:彰显家族功绩的祠堂  闲云 www.ttxw.cn2015年08月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